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6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585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953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老子指归》是现存汉代为数不多的注老作品之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它鲜明地体现了汉代老子注解受到时代思潮——黄老学影响的特点。具体来说,表现在其宇宙观上,则是通过强调宇宙生成过程中的“道”、“一”、“气”等因素的“虚无”、“无为”、“自然”属性,以实现其“有生于无,实生于虚”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92.
葛荣晋 《唐都学刊》2007,23(6):25-32
根据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价值观,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七方面,全面揭示了道家的"上善若水"理想人格的社会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它对于塑造现代理想人格和智慧人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3.
论梭罗和老子思想的契合之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罗和老子虽然所处的时代和国度不同,但他们的思想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过简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少私寡欲;主张政府"无为"而治,尊重民意。但他们的思想亦有其局限性,应该辩证地对待。  相似文献   
94.
老子哲学无疑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强烈而独特的内在超越意识集中体现在老子对名与利、是与非、生与死的超越上,反映了他对人之身心自由与放达的崇尚和慕求,确立了道家的思想底色与发展脉向.  相似文献   
95.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相似文献   
96.
本文将潘雨廷先生的《〈道藏〉中所收〈老子〉注本提要》与任继愈先生等主编的《道藏提要》比读,剖析潘文在体例方面的若干不足及其成因,并由这一个案推衍开去,进而就目录提要与学术史著作在职能上的差别作出区分。  相似文献   
97.
学界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的论述很多,但关于道家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的论述似嫌不足。本文通过阐明老子思想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贡献,旨在说明道家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98.
网络政治:信息化进程中的“公共领域”衍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玲  刘京 《兰州学刊》2007,1(1):65-67
网络政治的缘起既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更使得"公共领域"从古希腊的广场政治衍生至网络聊天室,从一个物质世界步入纯粹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衍生态状的"公共领域"空间中,不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信息的处理与传递方式发生了量扩与质提的变化,而且网络政治也通过数字化方式延展出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99.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之本体。但是老子的超越之道并非是自然界及其规律,而是超越的主观精神境界。“道生万物”,表明超越之道并非是抽象的逻辑观念,而是真实自然、与宇宙万物同体的生命境界。“天地不仁”中的天地不是纯粹的物理存在,也不是主宰意义上的人格存在,而是一种价值存在,只不过带有某种虚化的宗教人格意味。领会和诠释老子的天道观,宜从人生哲学的视域而不宜从自然哲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100.
张磊 《天府新论》2004,6(Z1):179-180
鲁迅的许多作品曾引起较大争议,他的<故事新编>中的<出关>也不例外.鲁迅的本意是什么,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是怎样来看待鲁迅对自己的认识,弄清楚老子为什么出关以及<出关>的"关"到底意指何物.其实,老子出关是因为他看透社会本质,出于无奈而出关.<出关>里客观地反射出鲁迅当时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