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6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552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880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老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辨证法三大规律及辨证法一系列概念、命题都有所涉及。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2.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黄玉顺关键词:老子生命哲学生存之道天道人道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老子之道即生存之道。老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道”的形上本体只是被设定来解证生命问题的精神工具(“道”即是“路”,并不是目的地本身),其认识论只是由以把握生...  相似文献   
83.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4.
文章试图从解释学角度阐述韩非《解老》、《喻老》解读《老子》所带有的法家立场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家解释,指出韩非的解释实际是借“无为”之名,发挥“无不为”之术,其解读特点是“以刑名为道德”、具有指实倾向,并阐述其启示,即本文与解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古老东方老子的管理思想与当代西方《第五项修炼》的管理思想不谋而合,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而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主张思考方式的全面革命,启迪人们用系统的思维来洞察世界,让人们在不断的自省和超越中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86.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人能自觉恪守柔弱无为的原则,不固执于一得,不逞强于一时;讲得道者"上德若谷"的包容性,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7.
65圣经山     
圣经山位于文登市西北20公里处,方圆近8平方公里。区内有天然老子头像和《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圣人与圣经同时出现在这里,似有天意,玄之又玄,故名“圣经山”。圣经山历来被道家视为大化仙境。金元时期,王重阳收丘处机等“北七真人”为徒在此传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并且迅速传播,成为元、明两朝的正统教派。  相似文献   
88.
“辅”——因循哲学的始发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中国哲学的研究现实,-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追求西方的话语系统方面注入了过多的精力,而缺乏体现自己特色的应有坚持.其客观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至今都在怀疑自己有无哲学,而且使诸多古代哲学资源失去了为现代化服务的可能,诸如对"因循"思想的忽视就是一个事实.因循是道家实践哲学里的-个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资源,作为概念,它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是在<慎子·因循>里,但其源头却在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那里."辅"的行为不仅标明了行为对象为"万物之自然".而且昭示了选择"辅"这一行为的理由为"不敢为".而"不敢为"又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运思所支持,而"无不为"又为万物所具备的内在自能机能所保证.故确立老子"辅"的行为在因循哲学上的应有地位,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所必须,而且也是因循哲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这是还老子哲学、因循哲学研究以时代当为的必须.  相似文献   
89.
老子指归》是现存汉代为数不多的注老作品之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它鲜明地体现了汉代老子注解受到时代思潮——黄老学影响的特点。具体来说,表现在其宇宙观上,则是通过强调宇宙生成过程中的“道”、“一”、“气”等因素的“虚无”、“无为”、“自然”属性,以实现其“有生于无,实生于虚”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90.
葛荣晋 《唐都学刊》2007,23(6):25-32
根据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价值观,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七方面,全面揭示了道家的"上善若水"理想人格的社会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它对于塑造现代理想人格和智慧人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