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黄帝四经》作为道家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推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对其道德思想的总结也不例外。其道德实践以万物为主体,以"物曲成"为价值目标;虽然采用从家到国的推进陈式,但不同于道家以"道"为个人修养内容的从家到国的一般形式;在方法上则选择了具有道家特色的因循行为,为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基础。"物曲成"是道家从效果论出发育养人的最典型的表达,明显区别于儒家,并且影响到魏晋玄学思想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西方思想家作为区别于儒家"控制的"模式的概括。在尊重个体并为其发展能力、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条件、以凝聚成最大社会合力的方面,在今天仍然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辅”——因循哲学的始发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中国哲学的研究现实,-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追求西方的话语系统方面注入了过多的精力,而缺乏体现自己特色的应有坚持.其客观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至今都在怀疑自己有无哲学,而且使诸多古代哲学资源失去了为现代化服务的可能,诸如对"因循"思想的忽视就是一个事实.因循是道家实践哲学里的-个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资源,作为概念,它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是在<慎子·因循>里,但其源头却在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那里."辅"的行为不仅标明了行为对象为"万物之自然".而且昭示了选择"辅"这一行为的理由为"不敢为".而"不敢为"又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运思所支持,而"无不为"又为万物所具备的内在自能机能所保证.故确立老子"辅"的行为在因循哲学上的应有地位,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所必须,而且也是因循哲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这是还老子哲学、因循哲学研究以时代当为的必须.  相似文献   
3.
《管子》认为“德”是“道”的产物即“道生德”、“德者道之舍”;“道”“德”本来是没有区别的“无间”,之所以把它们加以不同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标明“所以舍”与“舍之”的关系;“道”是“德”的根由,“德”是“道”的形下显现;“道”“德”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体与用的关系;“道”“德”舞台上面的演员是芸芸万物,“德”在不同的个物那里,实现着不同的样态,“道”也在与万物的共作里,展示着自己无形而无限的力量,从而形成切实可感的即物而形、即物而是、即物而性、即物而德的“道”“德”链,展示了《管子》法家所具有的道德情怀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哲学中占有重要意义的"无"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无模式"。它由无形、无名、无为、无不为、成私、无欲等环节组成,强调万物万形,不能用固定的摹本来审视和理解他者,也不能把先入为见的东西强加给他者,对他者采取控制的姿态,更不能以占有他者来作为自己利益满足的手段和途径。必须尊重他者,个人的价值在于在参与万物的实践中给他者合本性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做出贡献。具体地说,就是尽量不干扰他者,尊重他者的个性,宇宙万物正是在这样的境遇里得到最大的个性发展,这是社会最大功用的实现,也是老子反对虚无而追求厚实的宗旨所在,正是这些形成老子哲学的独特的语言特色。认真理解老子"无模式"的意义,对消解今天面临的三大危机、走出人类理性的盲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子》的教化即道德教化思想,不仅有着完整的体系运思,而且不乏亮点;把因循作为施行教化的原则,则是亮点中的亮点。推重依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施行教化,体现了对个体的高度重视,无疑为个体自身价值的社会实现创造了最好的前提条件;强调根据人的具体能力来使用人的运思,对教化实践的润滑运行无疑是有力的支撑;在教化调控的问题上,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聚焦“水”对形成人性格的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在教化史上有着独到的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也有着借鉴的价值。当然,在能力的方面,它重视的也仍然是道德第一、才能第二的中国古人共同选择的价值指针,并没有走出道德决定主义的怪圈。  相似文献   
6.
虽然在法度与道德谁决定谁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但两者内在的联系是无人怀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目标的最终实现,仅仅依靠法度本有的威慑力是不够的;它无法离开个人循法意识的支持。而老子“袭常”美德的运思,无疑对人的因袭意识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在当今文化强国的战略中,也是值得重视的文化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弼在形式上虽没像郭象那样注《庄子》,但在实质上,却创造性地吸收和发挥了《庄子》性分自足和因循的思想,并把这些融进了《老子注》和《周易注》,这不仅营造了他思想的实质性框架,而且也铸成了整个玄学思想的基本态势。正如玄学跟“三玄”紧密相连一样,《庄子》始终是中心之一。不仅王弼跟《庄子》联系紧密,而且何晏、嵇康、阮籍等都喜好老庄。所以,玄学一开始就显示着庄子精神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自己本位--儒家道德的枢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儒家道德文化一统的社会现实,业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儒家以"仁"为主干的思想,往往被视为人本主义的代表,并长期受到青睐.现实生活里公德缺失的冲击波,客观上昭示和促使我们必须在更为深层的意义上重新审视儒家的价值观,以免在约定俗成的不变框架里自欺欺人."仁"虽然在表面上推重人际的关系,但以"事亲"、"尊亲"为具体内容,显示血缘宗法性的特征;在社会仁德的营建上,推重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途径,天下能否平安的关键在个人一己的修养,即"为仁由己",个人一己被赋予了最大的责任,外在社会对个人当有的支撑等基本被忽视;这体现的是自己本位的价值坐标倾向,从自己出发到他人的思维方式在血缘轨道上面的长期实践,必然形成先自己后他人的个人中心主义、自私的习惯意识,这一事实势必影响社会公德的发展和生长,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郭象的"因循"思想,迄今仍为人所遗忘.因循以万物为对象,以自然无为为内质,以个体的性分自足为理论依据,其现实演绎是政治生活里的"任其所能"和社会教化中的"曲成而不遗".因循并非单纯的被动,而是"因其性而任之"等"因"‘任"的双动结构,动2(任)的运作多少消解了动1(因)的被动性.  相似文献   
10.
许建良 《江淮论坛》2004,(1):110-115
郭象"量力受任"的问题,至今仍未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量力受任"之"力"是个体"自然之质"外化的具象.其现实运行的内在心理基础为性分自足,外在运行机制则是"当其能"和"司其任"."当"和"司"的判断主体虽是统治者,但在动态的层面上,"当"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关键在本个体之"能";"司"是对个体提出的要求,根本在与"任"保持一致.它是角色意识的表现.在当今国际化人材资源开发的进程中,尽快确立以"能"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社会价值系统,践行自我价值的定位,营造以自己能力为接受社会委任与否终极法则的文化生态.同时,尽快构建"量力受教"的社会教育氛围,把"第一"(应试)教育模式转到"唯一"(素质)教育模式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