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胡风和毛泽东在文艺问题上并无根本的原则分歧。胡风悲剧事件酿成的根本动因和由来是马克思主义对鲁迅文艺传统的两种态度、作风的分歧和对立。具体来说,就是坚持领袖是人不是神;坚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皂隶式的机械主义”的分歧和对立;坚持、发扬鲁迅文艺思想、文艺传统与疏离这一思想、传统的分歧和对立,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与主观主义学风的分歧和对立。  相似文献   
72.
本文集中论述了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观性”特征,认为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了胡风对于主体性的独特理解,由此进一步解说了胡风文艺思想中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认为它们是胡风主体论思想的不同表现。由胡风主体论的实质还进一步论述了胡风及其同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3.
胡风主张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当作文学工作者的指导原则、一个可供讨论的关于文学理论的文本,而非统一思想、规范文艺工作者行动的文件。所以,他认为可以对《讲话》做出富有个性的阐释。这样一来,他对《讲话》的看法遂迥异于左翼主流批评家如何其芳、邵荃麟等人。同时,他的一些观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讲话》。在关于鲁迅,关于知识分子,以及文学如何服务政治、普及与提高、启蒙与救亡等诸多问题上,胡风的观点与毛泽东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他与毛泽东在文艺观念上的分歧在不知不觉中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74.
抗战期间,胡风以文学家和文化活动家的身份,参与了抗战文学的全过程.他坚持经常的文学批评工作,为抗战文学的发展保驾护航;编辑出版文艺期刊和作品,培养进步作家;进行文艺理论研究,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75.
胡风启蒙文学观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芒 《人文杂志》2003,4(3):77-82
胡风对五四及鲁迅启蒙精神的继承是有选择的继承 ,对后者的发展则是创造性的扬弃 ;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是深层理论上的回应 ,对历史与人性的探索则是超越性的瞩望。这一切深深地得力于其启蒙思想在人性哲学层面上的独创与贯通 ,即系统地建构起了一座“人性解放的金字塔” :基座系其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双重关注的主体性理论 ;第一级塔体是本能欲望的释放弘扬 ;第二级塔体表现为理性与情感的相互激荡。三个逻辑步骤依次递进 ,最终通往塔尖 ,即自由意志的锻铸与启蒙人格的完成。  相似文献   
76.
胡风论诗最为看重的是两点 :一是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 ,强调做人重于作诗 ,只有圣洁的人生 ,才有圣洁的诗 ;一是强调诗人的主观作用 ,认为诗是主观突入客观而产生的情绪的凝结 ,诗人的主观只有突入客观 ,与客观达到高度融合 ,才能创作出好诗。另外 ,基于表达圣洁、自由的人生的需要 ,胡风又将热情奔放的自由诗定为一尊 ,明显地流露出轻视乃至否定其它诗体形式的倾向。这是其创作论的一个特点 ,也是其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77.
支克坚(1935-2009),男,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兼任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及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发表了有关鲁迅、冯雪峰、胡风以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和《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等专著  相似文献   
78.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79.
《他们的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版)。本书的作者彭小莲,是当年胡风集团案重要人物彭柏山的女儿。彭柏山在当年胡风集团案中是特别有名的,他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彭柏山在胡风一案中,可能是当时职位最高的一位,他是出身于新四军系统的作家。在那个时代的军人群体中,相对说来,新四军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它的将领和战士中出过许多文化人。彭柏山就是一位。这些文化人最后的结局,从象征的意义上说,就是彭柏山的岁月。他们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但正因为他们纯洁的理想,他们的岁月就更有悲剧色彩。革命和知识有时可能达成…  相似文献   
80.
1955:胡风案中的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年对胡风的批判中,鲁迅成了一个缺席的被批判者。但时代作出了富于智慧的选择:清除胡风而保留了鲁迅。把鲁迅与胡风区别开来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成功地把鲁迅从胡风案中解脱了出来,却在事实上使鲁迅遭到了阉割,导致鲁迅的一些重要遗产陪同胡风一起被淹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