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1.
从表意汉字不随语音变化而变化的属性及汉语文化的共时态特点出发,文章对"能指"和"延异"之于中西方文字及文学文本所具有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指出解构文学语言之无谓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之偏颇。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浓的地方文化色彩,因而也常常成为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拟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的角度讨论隐喻生成机制及其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付军龙 《学术交流》2007,(8):129-132
隐喻是艺术理论中一个原点性问题,是一个不断被思考与解答的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话题。隐喻研究是人类反观自身、反思自我的一种必然行为。本文以"叙事语言中的隐喻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局限、叙事隐喻的超越,探讨隐喻在文学叙事领域存在的原因,并借助索绪尔语言学对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划分,发掘叙事隐喻中"无法言说之言说"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自传体形式的小说。在小说中,谭恩美创造性地使用数字作为能指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及作品的自传形式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阐释和理解,即作为一个华裔作家,在她的眼中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是对抗而是一种和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画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与影响,但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切入索绪尔与德里达两者之间的思路,我们发现,索绪尔与德里达对能指与所指之间谁决定谁的动力因关系的理解恰恰是颠倒的.索绪尔依凭一位语言学家的视域,是站在逻各斯自律性言说所构造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之外,认定能指决定所指以分析印欧拼音语言;而德里达必须承认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营构的在场形而上学是所指决定能指,在承认超验所指为本体的终极意义上建构起他的解构主义思想.所谓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动力因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权力关系.一位解构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必须首先是在场形而上学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从能指与所指的断裂出发,否定和消解权威、中心及传统,但解构主义并非虚无主义,因为它同时又认为语言符号在历经擦抹后依然存在踪迹,具有“即兴式的转瞬即逝的意义”。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主人公塞德潘身上体现了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他的形象似乎具有一定的虚无性,但他自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他的故事里呈现了美国南方的过去、进行着的历史以及历史的内在情绪。  相似文献   
18.
隐喻性语言不仅为想象提供了广阔天地,而且为事物创造着新的意义,对事物之间进行新的建构,形成一个双重的意义系统。但是,隐喻性语言的陈旧会取消对人类感官的刺激,自然也就取消了语言本身的张力场。古典诗歌中的构思陈陈相因的传统现象是对艺术创造的一种扼杀。  相似文献   
19.
从批判、反思到皈依传统--论张扬电影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扬电影常常将叙事重心落在父子关系上,讲述“子”对“父”从叛逆到认同的过程,而家庭中其他的女性角色则沦为陪衬和被动的所谓“空洞的能指”。在父子故事的表层意味之上,其实是通过“子”对“父”的逐渐肯定和最终趋同,辅以具体场景被赋予的彼此对立的象征意味,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中的认同和回归。这种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虽然与第六代的整体创作大异其趣,但是在电影商业化的潮流中,却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20.
零符号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被人们大量使用,其能指形式在《李尔王》中主要有三种:数字0、货币和女性身体私处,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悲剧的成因。但综合来看,零符号的主导作用是勾勒戏剧的结构和轮廓,并形成了以“nothing”为核心的元语言,与另一个以“nature”为核心的元语言构成“解释的漩涡”。莎士比亚的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思维方式,使该剧显得抽象而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