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5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367篇
社会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东西方自然观、价值观的分野既是形成东西方不同发展观的根源,也是今天国际社会谋求共荣共生的精神文化资源。蒙古族神话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学视野是今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要实现人类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构建科学技术与生态伦理良性互动体系,必须培育自然纯朴的生态伦理情怀。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强势,转变观念任重道远。此时,才越发凸显古代先民、先哲思想的古典意义,才越发凸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2.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其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即实践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93.
园林及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设计方法与风格。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得到人们的共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了超出学科领域的意义。文章通过比较东西方传统园林及景观设计,归纳了两种自然观之间的差异,并结合近些年来的发展演变,揭示出其共同的发展趋势,即注重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
全球性的生态难题暴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理念和观念的危机。马克思的"自然观"内蕴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之中,劳动的异化带来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人性的"物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透过劳动实践的中介,能够推进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与"异化"的扬弃,它突破了技术实践基础上的机械论自然观,超越了伦理实践基础上的道德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之"实践—认识—审美"链条的辩证契合。因此,准确完整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并积极化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哲学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95.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自从人类从自然界进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便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原始统一到后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愈益疏远,陷入了现代文明的悖论:人追求理想的家园,却破坏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面对危机和困境,人类必须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认识到人与自然通过互为对象的关系而内在的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低碳社会,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6.
西方思想史上有两种基本的自然观,一为敬意论自然观,其实质强调自然是众生平等、互爱相处的家;二为机械论自然观,其实质主张自然是各种事物相互充足利用、为人所造的高效经济共同体。二者相互对立。生态学就是在它们协同影响下萌生和演进的。但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文明的兴盛,后者占据主导地位,敬意论受到排挤。这是现代生态问题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合理、有效的生态学应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97.
当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西方科学理性主义文明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理想还在推进与展开之中,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文明底蕴是否会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而从根本上被动摇,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课题。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又极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8.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的显著标志,也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生态伦理基础。从用火观念、饮食文化、丧葬习俗、建筑风格、命名习俗、宗教观念、游牧方式、法制观念8个方面论述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内容,重点探讨蒙古族生态文化中与森林文化有关的内容,系统地挖掘民族文化中合理、有价值的成分,以期保存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丰富森林文化研究的内容,为当今的森林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各领域新问题的出现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系统中挖掘思想精华。在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之首的问题上,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具体性的环境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生态哲学思想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哲学意蕴下的本体论、价值论、历史观下的认识论三个维度探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挖掘新的理论层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