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18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25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52.
具有丰富内容的藏族的马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从藏族的历史、宗教、生产生活等三方面的因素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3.
禁忌是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物质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试图就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4.
王晓春 《中国藏学》2002,(2):97-102
民国四川藏族档案,主要是指民国时期形成的反映四人藏区藏民族活动及藏族事务的历史档案,相对集中于四川省档案馆和甘孜、阿坝两州档案馆。不同载体的汉藏文档案史料,上起民国元年(1912年),下迄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内容可大致分为政务类、经济类、军事类、司法治安类、民族类、宗教类、文化教育类、涉外事务类等,多侧面展示了民国川西北藏区和康区(川边地区)的历史概貌。  相似文献   
55.
本文拟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探究史诗《格萨尔》中蕴涵的伦理思想。这些古代部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观念、原则的积淀,就形成藏民族传统社会道德的主要内涵。从这种意识形态的探究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古代藏族部落社会从血缘向地缘关系的转化。  相似文献   
56.
王庆  赵晴 《西藏研究》2007,(2):103-106
川西藏区地处四川省西部,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成为藏、汉、羌、彝等民族的聚居地,成为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交汇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个体,特别是承担着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各位藏族中小学校长们,在面对相对艰苦的自然环境、相对贫乏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面对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在个体心理控制源上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呢?作者采用罗特(Rotter.J.B)编制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26名来自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地区的藏族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该地区藏族中小学校长的心理控制源在总体上倾向于内控性;2、其内控性在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这三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3、被测试的藏族中小学校长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7.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中有一支著名的吐蕃汉姓部落“包家族”,其来源是吐蕃化的汉姓丁家,最初居地在秦州宁远砦北,后迁徙于熙、河、洮、岷等地,并从此世居此地,其家族成员有宋代的包约、包顺、包诚及金朝的包长寿、包世显等。包家族归附宋、金王朝后,始终效力于宋、金王朝,与宋、金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8.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本文作者考察了四川藏区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发现历史上这一康区藏族村寨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单元 ,单元内生态资源互补、劳力合作、经济互助、婚姻内部流动 ,并曾在外力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过变革与调适。现今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系列工程的实施又将打破这个传统经济单元或文化圈子 ,把小圈子纳入到更大的圈子里 ,莫洛人在困惑与希望中不断地调适自己 ,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60.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