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今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元年(1796)新镌本为目前所能见到的卢肇《文标集》的最早刻本。文章在梳理历代书目对《文标集》著录情况的基础上,以新镌本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二卷本、精写本之关系,并考察二卷本、袁注本、合刻本之传承,从而厘清《文标集》版本源流。新镌本从刊刻年代,到篇目的辑录数量与文本勘校,最为接近《文标集》原貌,在版本上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2.
袁宏道注重景观个性美的审美意识,张扬求奇探险的旅游风格和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他对于自然与旅游的真知灼见,给予现代旅游文化发展充分的营养和启迪.  相似文献   
83.
明清主情思潮中屡屡言及的“情至”与“情了”并举乃至贯通的现象,是受到佛道观念中所蕴含的无情和纵情的两种对立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这一点,在袁宏道的身上得到了鲜明体现。而“导欲增悲”、“空结情色”等观念的出现,则表明佛禅藉顺应欲望以求解脱的思路成为明清之际解决情理矛盾的最后方式。  相似文献   
84.
袁宏道是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居士。佛学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诗文风格及文学观念的改变。袁宏道诗歌可以弥补和印证文中论述佛理之不足。其性命双修而以性为本、随缘方便、任运自适的佛学观念在诗歌中都得到了印证。论佛不礼佛的特征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佛学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朴质自然的语言风格、空灵的意境及山林化的题材诸方面,这种影响在后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5.
86.
明代苏州府城附郭有吴县与长州两县.苏州府,苏州巡抚驻节之地和苏州府府治所在地,吴县、长州县治也设在府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二十三年令吴,为官二载,卸任后游吴越年余.期间作品,分别辑入《锦帆集》与《解脱集》,此后又有一些追忆吴门篇什.这些诗作,从不同侧面映现出晚明苏州城市的人文形态.  相似文献   
87.
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致力于反袁宣传,为护国战争作了思想动员;从外交上孤立袁世凯,减轻了护国战争的阻力;并参与了云南起义的筹划,加速了护国战争的进程,从而为护国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8.
王国英 《东岳论丛》2002,23(3):126-128,131
“趣”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重要美学范畴 ,严羽是诗趣之集大成者 ,而袁宏道的“夫诗以趣为主”与严羽的“兴趣”“别趣”则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宋末与晚明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术背景影响下 ,二人有着迥异的气质、个性与思维 ,因此其“趣”也有着迥异的内涵。严羽的“趣” ,是指诗歌本身所流露出的情趣和韵味 ,他提倡“雅” ,反对“俗”。而袁宏道探寻的却是“宁今宁俗”的诙谐之趣。  相似文献   
89.
刘鹏飞 《中华魂》2014,(2):30-30
正"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这是郑板桥的诗句。看似无所求,实则祈高雅,这是一般"寒家"难以达到的境界。咱虽然没有郑板桥的雅趣,但随着季节的变化,我都要插上三两枝瓶花,给室内带来一丝生机,一点喜气。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就更不用说了,在这色彩无比单调的季节,插花更能给人带来暖意,带来温馨。冬天我插的最多的瓶花,就是蜡梅和南天竹,红色的果  相似文献   
90.
晚明文学家袁宏道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概括讲是两大主张,一是“独抒性灵”,一是“闲适人生”.前者是一文学主张,后者是一人生态度.本文在中国文人精神的历史沿革中解析袁宏道的“闲适人生”,指出其意义有二:一则是沿袭了发源自庄子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以闲求适”、“以无所可用为用”的消极隐逸精神;二则是在晚明张扬自我、肯定感性的世俗文化背景上,开辟了物我直观交融的感性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