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2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7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1115篇
社会学   168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佛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前进与成长.佛教音乐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庐山东林寺则是汉传佛教净宗音乐的发源地,是佛教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东林寺建于东晋386年,在这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净宗音乐历经了萌芽期、借鉴期、汉化期、延续期以及到目前为止的稳定期.这条时间线索是佛教净宗音乐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将以此条线索为基础,重点分析和研究庐山东林寺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并详细阐述了东林寺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关联.  相似文献   
32.
北魏是一个佛教迅速传播的时代,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是大量佛教寺院的修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作者杨街之所亲见亲访北魏洛阳佛教寺院的情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佛教寺院是由宦官主持参与修建的,宦官们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方面的特长,建造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装饰华美,这些寺院的修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研究北魏佛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3.
以《琵琶记》戏剧唱词为封闭语料,从中抽取含颜色词例句209例,其中语义颜色词152例,语用颜色词57例。语义颜色词规约义可以受到转喻、隐喻的认知机制和文化机制影响而引申出新的意义;语用颜色词极大地丰富了颜色词的数量,并且语用颜色词有着语义颜色词所不具有的修辞效果。这两类颜色词词义引申的轨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4.
正森林湖泊、雪山冰川、藏族村寨、丹巴美人谷……因沿线散布着绝美的人文风景,堪比美国66号公路的318国道,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它东起上海人民广场,途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全长5476公里,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2014年夏天,笔者历经一月骑行318,沿途收获了绝美风景和独特经历。《逍遥骑士》带我一路向西我骑行318国道的动力,源自一部美国老电影《逍遥骑士》,看过这部充  相似文献   
35.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影响最复杂的事件之一.形成于民国初年的《萍乡光复始末记》,详细记录了萍乡在辛亥光复时期的地方政局变动,从中可窥见辛亥革命的复杂影响.萍乡在光复时期,一度形成地方绅商群体主导的保安会与外来军人势力主导的军政分府之间的严重对峙,双方的剧烈冲突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政局的发展和权力结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36.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北朝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作为写景文,它是城市文学丘墟审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若从审美观念史研究范式重新提问,便会呈现它对研究北朝审美观念融合的美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7.
罗欣 《社会科学家》2012,(8):118-121,130
复活故事在《列异传》、《博物志》、《甄异传》等魏晋小说中频频出现,尤其是《搜神记》中的复活故事更是达十九个之多。魏晋复活故事,一方面多取材于前代史书及史官的私人撰述,另一方面又被后代正史所取材。复活故事的流传与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瘟疫蔓延、政局动荡、道教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游心娱目"的叙事功能,魏晋复活故事往往采用虚实掺半的叙事方式在多重时空中展开。魏晋复活小说的叙事特点体现出由强调实录的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向重视想象与虚构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过渡的性质。  相似文献   
38.
在晚明爱情题材的传奇创作中,《娇红记》是较独特的一本,不仅仅是它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继汤显祖之后“情至”的立场态度,更因为它经过作者的加工创作,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意识,有了很多突破与创新,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娇红记》以其独特的悲剧面貌和极大艺术特色与感染力而在明代剧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9.
《考工记》是两千多年前由齐国人编纂的一部手工业科技文献,也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关手工业制造及工艺技术的记述。早在1996年,在齐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上,学者们就此书的科学价值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了《考工记》研究的一个高潮。重温这部我国手工业制造编纂史的奠基之作,对指导科技档案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0.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