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418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41.
契诃夫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发现社会问题,描写人物有独具匠心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性使他成为“散文写作的普希金”,以巧妙的讽刺鞭挞丑恶的事物。  相似文献   
42.
本文主要以老舍《猫城记》、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张天翼《鬼土日记》、张恨水《八十一梦》等作品为典型,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幻设型讽刺小说”的论题并加以阐释与剖析,探讨了这一类型小说的历史源流,指出了它在现代时期在现实性、深刻性、悲剧性等审美特色方面对以往作品的突破,并且借助它作为传统文学创作、批评中的“异类”角色所遭受的历史命运,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3.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的“艺术乃是意味的形式”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学界对此命题的阐释和理解却很难令人满意,对已成为艺术家们口头禅的这一著名命题,只是指出贝尔论证上的某种失误(如中外均有人指出贝尔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即用“有意味的形式”和“能唤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互释)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将此命题视作只是一个有关绘画艺术的形式主义命题,而对其深刻内涵不做发掘;更不将之联系于其美学思想整体和美学史资料及思想背景,尤其国内美学界对贝尔将“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所作出的近乎简单的否定也似有商榷之处。鉴此,本文力图将“有意味的形式”加以重新“品味”,特别对其中的“意味”联系中外美学思想及贝尔的美学整体加以较为细致的理解和阐发。这样做的结论是:贝尔美学的核心和有极大启发性的部分恰在他的“形而上学假设”即把“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及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44.
《东西南北》2013,(4):4-4
监狱与球场,当这两个名词被放在一起,你会想起什么?对23岁德国球员苏里曼·科奇来说,监狱与球场意味着过去与现在,意味着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意味着改过自新。他同时拥有两个身份——在押犯与职业球员,白天,他在球场上训练或是参加比赛,晚上则回到监狱过夜。  相似文献   
45.
"方言"对于电影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外在修辞价值,不但表现在方言可以传神地塑造出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准确地刻画多元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以及满足多元地域文化表达的需要……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某些方言还因为具有修辞的夸张意味而成为幽默与搞笑的修辞手段.而对于艺术电影来说,作为叙事时空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修辞能为影片增加一种镜头所不能替代的真实生活的质感,并与记录性的电影镜头语言,共同组成了电影真实不可或缺的视听修辞环境,准确地表达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生活真实.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文革”时期的经典文本《金光大道》、“样板戏”等为例,分析由这些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这一特定时期的时空意识,并阐明当时的权威意识形态如何规定了作家的写作方式,进而分析了文本内外的话语冲突。  相似文献   
47.
(夜别>和<再见,蓝马店>是辛笛写于30年代的作品,同是送别题材,不同的是<夜别>写于30年代早期,写于本土;<再见,蓝马店>写于30年代后期,写于异域.古典诗词的熏陶以及现代西方诗歌的浸染,使得诗人在两首诗歌中既呈现出风格的承继,又表现出新鲜的变化,本文拭从意象组合、意境营造及诗的艺术形式方面对两首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8.
当代作家DBC彼埃尔以美国社会为背景,获得2003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弗农小上帝》,是一部具有讽刺性意味的杰作。通过对文本叙述的弗农事件的分析,揭示其所蕴涵的借用耶稣督神话原形的叙事在后现代传媒文化中的狂欢化表现,是具有强烈娱乐精神的后现代大众传媒及其文化对耶稣基督神话原型的讽刺性颠覆。  相似文献   
49.
沈从文故事中对农人目光的文本化(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来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来。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0.
语域的故意混淆与讽刺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域理论要求语言必须随着其场合的不同而变化,但是有些作家为了讽刺幽默的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混淆语域的运用。本文通过举例分析正、设单词的故意混淆,大、小词的故意混淆及文体的故意混淆,论证了它们的讽刺幽默效果,并阐述了它们对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