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73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以光绪十年,施学煌、敖册贤增修的《荣昌县志》所载明末刘时俊、刘泌父子生平为蓝本,参考胡昌健《恭州集》中关于刘时俊生平记载,同时结合《荣昌县志》中刘时俊、刘泌两位夫人尹刃兰、朱怀琼诗歌作品,简要论述了刘时俊一家四诗才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82.
中国哈尔滨俄侨文学是俄罗斯侨民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哈尔滨著名俄侨诗人佩列列申及其创作、思想状态与关注情怀,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3.
黄庭坚和谢榛有着相似的诗歌创作渊源和创作观,主要体现在创作方法、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和"酿蜜法"就是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过他们在学古问题上各有侧重。对黄庭坚和谢榛的诗歌创作观做一番探讨,将对诗人的接受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4.
李锦旺 《江淮论坛》2013,(6):172-177
陶渊明晚年不幸身染病疾,危重不愈,迁延缠绵十一年之久,最终弃疗而逝。通过对其得癌疾前后诗歌创作的全面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这一顽疾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也促使其诗歌创作发生了诸多变化。表现在:得痞疾之前其诗多抒躬耕之志,历叙耕获之事,而得痞疾之后则代之以饥困求食的主题;得痞疾之前其诗常抒琴书自娱、诗酒相乐的生活情趣,而得痦疾之后则平添了凄苦悲凉的情调;得癌疾之前其诗多写纵情山水、朋从往来之雅好,得癌疾之后这些爱好与相关创作均趋于同步消减。  相似文献   
8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为我国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对我国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以禅喻诗和诗歌词语的丰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6.
俞明震作为近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在新旧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具有某种典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俞明震写景颇负盛名,其笔下以“有我之境”为主,景物多为互动的对象;在继承宋人“以议论为诗”的轨辙时,表现了思考中的深刻与迷茫;而他苦吟之作所呈现的局限性,也为讨论传统诗词的困境和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角度和空间。  相似文献   
87.
唐代西北民族关系给唐人生活、思想以及唐诗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西北诸族的"异质文化"触发了唐人用诗来表情达意的创作欲望,这不仅拓展了唐诗的表现领域,还使其包含了民族因素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88.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9.
王船山在明末清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人生境遇,使得其对于生死问题也尤为关注.在四十年的遗民生活中,王船山的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树立了强烈的贞生的生命意识,君子存生保命的根本目的是报效国家,追求理想.当面临死亡的时候,人哀死而不患死,不回避现实的人生,这才是正确的认识生死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90.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