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8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6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3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665篇
理论方法论   255篇
综合类   3892篇
社会学   246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385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445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章着重考察了《诗》中“兴”的含义,及在先秦时代的用法、目的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汤义仍与钱牧斋的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不仅展现出钱牧斋"诗道"理想确立的具体情景,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明末儒家学术体系向传统复归的内在趋势。  相似文献   
33.
明清诗话将多变而冗杂的诗之"气"理解为大自然或人体之气,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创作心理与倾向,是一种成熟而务实的诗歌理论心态。在对诗气的探索之中,有如寻求隔水蒹葭之伊人,挫折中折射出了一缕淡淡的迷茫。然而正是在这百折不挠的探寻之中,才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其探索的过程和经验,实为后人诗歌创作竖起了一面泽被百代、可资多方借鉴的铜镜。  相似文献   
34.
台湾图像诗产生于台湾现实生活 ,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探索浪潮中的产物 ,虽然只是一现的昙花 ,但它较之“千年一贯制”的古典诗歌 ,在话语空间与符号编码上作出了越轨式的突围 ,在我国台湾新诗发展历程中的功绩和作用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35.
关于“诗缘情”中其“情”含义的阐释 ,历来褒贬纷纭 ,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与诗论开山之祖的“言志说”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实际中揭示其“情”的含义。循着这一思路 ,不难发现“诗缘情”实是一种新的文学观 ,其“情”主要指物感之情 ,一己之情 ,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 ,使文学走向最终的自觉。  相似文献   
36.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阐释生命意义的诗性学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是追问人生价值的哲学言说。小说《恶心》就是思与诗密切相依的典范。它昭示了人如何从萨特哲学对本质所界定的事实性否定命题通向对存在所设想的价值性肯定命题。  相似文献   
37.
“人面桃花”的衍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经孟的《本事诗》一落实、渲染,人面桃花的故事遂广为传布。宋金元时期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今不得见;就明清时期此题材的戏曲创作而言,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谨守《本事诗》规模,情节简单,重,点突出,注重人物心理刻画,但有单薄之嫌;一是增添人物事件,内容繁复,排场热闹,但却愈来愈远离人面桃花故事的重心,甚至喧宾夺主。这是人面桃花故事题材本身的某些先天性不足所致。若变换一个角度观察,则后一类剧本中之喧宾夺主者,实际上已经变为另外一种剧作,也自有其独立存在之价值。  相似文献   
38.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达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
王志铭 《老年人》2005,(2):54-54
80岁的曹老,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近来记忆力明显下降,甚至记不住自己的年龄、家住何处。可是体检时,他的血压、血脂、血糖均正常,脑CT检查亦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是什么原因损害了他的记忆功能?经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得知,两年前他老伴去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由此他变得情绪低落,很少出门跟别人接触,成天呆在家里,有子女照顾,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原来,曹老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良变化导致认知能力严重下降。记忆是认知功能的一部分。认知包括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注意。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功能会有所衰退。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  相似文献   
40.
苏轼与尹善道都集政治家、学者、诗人三种身分而著称于世,都有出仕—流配—隐遁之人生经历。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是苏轼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而儒家处世观使尹善道始终如一地坚持山林与朝廷一体论,这正是尹善道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