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2篇
理论方法论   90篇
综合类   770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30年。中国马克恩主义哲学研究的这30年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思想转向”,从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这个阶段总的来说,是对极左思潮的一次彻底的清理。第二个阶段是“返本开新”阶段,主要是哲学界通过完整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而“回到马克思”,重新厘清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逻辑和学术传承方向。第三个阶段是“多样化和个性化”阶段,哲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些交叉学科比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新兴学科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2.
《论语》在其产生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语》在其复译过程中产生了逾四十本风格迥异的译本,其中蔡志忠漫画中英文版《论语》为经典阐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蔡版《论语》把作为一本充满东方气韵的古代哲思语录《论语》从独一无二或少数人特权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兼具民族个性及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引发出我们对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43.
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还与两语的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有关.由"福娃"的改译而引发对新词或是词汇空缺词翻译的思考,简要地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对其作出剖析.通过对译音和译意策略的研究,试图从中发现一些翻译策略选择的规律.  相似文献   
44.
建国以来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的研究,人的发展内涵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各类教育研究四个方面.通过分析影响这四个方面研究进路的因素,挖掘形成建国以来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进路的根源,可以发现新中国教育理论研究转向的深层成因和规律,从而有助于研究者把准研究转向的时机,明确实施精细研究的必要条件,为其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5.
文章就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研究转向现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转向的原因是哲学研究主题的变换,即哲学研究历史上和现在以及今后的转向是哲学研究核心目标变换在哲学研究中的反映,同时指出当今哲学研究的背景是信息时代,信息转向是当今哲学研究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哲学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6.
陈吉学 《理论界》2009,(9):25-26
科学发展观作为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价值理念,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饱含三十年来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凝结着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所取得的共有成果,实现了由片面转向全面、由孤立转向联系、由静态转向动态、由非矛盾转向矛盾、由物本转向人本等一系列辩证转向,体现了党的发展理念毋庸质疑的人文价值和科学真理性.  相似文献   
47.
陈璐 《理论界》2011,(5):71-73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其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一次价值观的突变、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注解、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等几个方面;而其实践意义则体现于为人类摆脱自身生存与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事实上,构建生态文化不仅具有急迫的必要性,而且还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这一现实基础就在于主要包括低碳经济的发展、生态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在内的生态文化之文化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8.
中国学者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由最初对协商民主理论规范的认识,概念的分析解读以及乐观性的接受,经过了一个阶段的深化锤炼,国内学者开始转向其实践形态和在实践运行过程的研究.同时开始越来越认识到在实施中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49.
发式变迁被纳入史学研究的范畴由来已久.中国近世发式研究,由最初对巫术、民俗、民族关系、阶级斗争、民族心理的关注到从权力与秩序、身体与社会的关系阐释,由政治史到社会史,由文化史到新文化史,在研究方式和手段上逐渐多元化,视野越发开阔,关注的焦点亦随研究者自身的时代、学术风气转换.基于研究者学术取向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发式变迁研究体现出多样的学术视野和解构能力,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态势.无论是重新认识还是另辟新径,寻觅发式中蕴合的历史文化气息,正是发式变迁研究得以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研究者自身主客观因素和囿于既有模式的思维定式,该研究深藏着各种价值取向和现实局限,一定程度上导致结论与真实历史的偏离,存在着以宏观论述掩盖微观事实的风险,史家的研究同样具有建构历史的风险.  相似文献   
50.
孙燕 《中州学刊》2012,(5):193-197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片以影像奇观的类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然而,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大不敌小"现象,表明中国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审美生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从"影像奇观"向"浪漫现实"转变。这一审美转向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进程历时10年之久,到《失恋33天》终于得以爆发。《失恋33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及其所引发的关于电影文化生态的美学思考是重大而深刻的。在"内容为王、品质制胜"的时代,靠视觉符码捕获观众的奇观电影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富有创意的中小成本电影也许会为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片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