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5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376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日本农业近代化不仅比大多数欧美国家晚,而且其深度和广度也远不及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近代东方后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从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交通运输的近代化是以海运为先导的,海运成为交通运输近代化的突破口,而海运业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本造船业的发达。与此同时,日本的铁道建设创造出了一种从私营到国有化的成功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文书 《现代妇女》2014,(2):213-213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落后的大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运动方向,它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同时,它既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促进作用,也对中国近代化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自己的行动突破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的禁锢,认真向西方学习而卓有成效的第一人,是明清之际优秀思想家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活动不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导致洋务运动,而且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末河南封建教育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教育近代化改革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清末新政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序幕,河南教育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1901年到1919年不断兴起的带有民主进步色彩的教育改革运动,使陈腐落后的河南教育一度勃勃生机,促进了河南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河南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必须借助于外来法律,而外来法律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不能机械照搬。从晚清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本土化一直成为引进西法和修订中法的主要原则,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本土化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使法律本土化的进程缓慢而曲折。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从法律近代化和本土化的得失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当前的法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围绕这一主题,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郭成伟教授,下面是这次访谈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奕讠斤在近代史上以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和举办洋务著称,对他在近代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很少有人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在此从奕讠斤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入手,对其在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立的开创之功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近代殖民侵略背景下,中国选择了近代化的道路。与内地和中心区域相比较,在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人们很难体验和感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近代化政策推进,近代化思想观念的输入更需要凭借民间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教士作为近代进入青海的外来群体,他们的言行恰好成为这种示范榜样,传教士在青海的活动,成为这个偏远民族地区民众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接触点。近代传教士在青海传教过程中创办的医院、学校,使青海第一次有了教育医疗机构这些近代的社会设置,第一次让青海的学童接受近代教育,第一次把西方医疗观念和方法带入青海;不仅如此,传教士康国泰对青海土族的研究第一次把土族文化介绍给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以明治维新为契机,长期以来被排除在统治圈之外的天皇又一次登上了日本的最高政治舞台,并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皇的再次登场,和当时的政治权力分配、尊王攘夷的思想观念以及天皇作为“传统”的文化要素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草创,制宪者便困于议会内阁制还是总统制的争议无法自拔;而美国建国之初关于总统独裁倾向与参议院贵族化的辩论,也延续至今尚未终结。我们检视中、美两国宪制近代化的时代,发现在民主共和的话语之外,亚里士多德所创始的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府理论,在当时依然有用武之地。革命者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后,仍需要设立实权总统作为政治领袖,与精英化的参议院共同制衡代表一般民意的众议院,实现政府的稳定与效率。而那些所谓内阁制与总统制的争议,乃至共和制与贵族制、帝制的兼容,如参议院的代表性问题、总统的法案否决权问题,唯有放在近代这个不古不今的过渡时段来考查,方可了解其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赫德在中国工作长达52年,他兴办了近代海关,使关税成倍增长;设置了近代助航设备,便利了航运;创办了近代高等学校,设置了天文台、物理实验室;翻译了西方书籍,引进了西方科技;兴办了近代邮政,为中国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成效卓著。他曾受到清政府多次表彰,官至太子太保,以肯定他为中国近代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