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面对死亡而寻求超越 ,这是中西圣哲所担负的共同使命。中国圣哲所走的是内在于现实同时是内在于自我的超越之路。作为圣哲之一的庄子依托于老子哲学为此超越之路标明了几个鲜明的坐标 ,并且将坐标指向逍遥游的天地境界。本文想就上述问题展开一些思索  相似文献   
12.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13.
"垮掉一代"深受道家文化影响,表现在其绝对自由的"至乐"观、无所束缚的"逍遥游"以及其无为之为、无言之言等方面。道家文化对"垮掉一代"的影响,因时空语境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征,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道家思想在这一代人生活创作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4.
洪琼 《社会科学家》2003,(4):128-131
“游”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独特范畴。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而庄子所言说的则是“逍遥游”。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的差异。孔子所言说的“游”是与其仁学相关联的,思考的是“游于艺”。而在庄子那里,思想的主题是自然的自然性,区别于孔子人伦的自然。庄子是游于道或是游于自然。此外,从“游”的方式、对于技的态度以及从达到“游”的超越途径等来看,二者的“游”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庄子与孔子的“游”又是互补的。其互补性对于形成整个中国传统的“游”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雅思 《理论界》2005,(5):183-184
作为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家,庄子将其思想的重点放在了个人身上,从“法自然”的理论出发,将“道”作为人的本性,在批判儒家仁义道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人性论。认为顺从天道而形成的自然之德是理想人格的表现,追求的是个人肉体的完整、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自由,并形成了探索在险恶的世俗环境中“逍遥游”的自由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庄子构建了他的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游世的人生态度及要达到的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一、逍遥与不逍遥在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最接近对"逍遥"状态的描述的地方大致有如下两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18.
面对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时,以及来自自我的情与欲等各种人生困境,庄子认为,只要顺乎自然,并真正理解了事物的自然本性,人们就不仅能获得相对自由,而且也能达到绝对自由——逍遥游。庄子的这种人生哲学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作为《庄子》首篇主要有如下作用 :1 统摄全书 ,很多重要哲学概念由此生发 ;2 表明创作目的 ,寄托理想。这两大作用涵摄于《逍遥游》篇一波三折的结构之中 ,也与《逍遥游》在《庄子》中的特殊位置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是《庄子》的总论,集中体现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逍遥游》有三个方面的思想:至人无己;拔俗;无用之用。通过解读《逍遥游》文本,力图挖掘其对于当代中国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的某些启示。首先论述画家如何通过“待道”的途径实现“无待”,达到至人无己的生命境界。其次论述艺术沦为俗务的种种表现以及拔俗对于具象表现绘画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将具象表现绘画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实现其无待逍遥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