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69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管理学   1248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89篇
人才学   281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5453篇
理论方法论   919篇
综合类   9681篇
社会学   1239篇
统计学   64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543篇
  2014年   980篇
  2013年   908篇
  2012年   1063篇
  2011年   1152篇
  2010年   1034篇
  2009年   1231篇
  2008年   1442篇
  2007年   1209篇
  2006年   1165篇
  2005年   1040篇
  2004年   1172篇
  2003年   1023篇
  2002年   1019篇
  2001年   823篇
  2000年   521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论体育人格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探究体育人格美世界的特征和规律以及它的文化征象。以求克服构建体育人格的心理障碍 ,达到发展竞技运动和体育文化 ,完善人格的目的。提出了体育人格美的要领 ,论述了体育“明争”的外向型、创新文化特征 ,体育的人格美世界是“自然野性”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体育人格的内在驱力是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 ;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则是产生人格的外在驱力  相似文献   
42.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43.
是否科学地认识心理辅导工作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关系到学校科学育人的整体工程。本文从心理辅导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具体分析了心理辅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4.
人格的塑造需要以哲学理论为理念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是多学科人文知识的结晶,包含有丰富的科学、艺术、逻辑等众多人文知识的人格因素。如果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地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们提高参与意识、思辩能力和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功能。  相似文献   
45.
《野叟曝言》的“文格”与夏敬渠的创作人格有一致性,但存在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对《野叟曝言》的文本价值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导致夏敬渠“人格”与《野叟曝言》“文格”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视角不能简单化。  相似文献   
46.
清初遗民诗的文化意蕴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遗民诗作为遗民心灵深处的律动 ,是特定时代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充分展示着民族文化顽强不屈的内在精神。清初遗民诗的丰厚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郁愤与抗争 ,生于忧患、死于清贫的忧患意识 ;二是孤独与寄托 ,生死不渝、坚守气节的人格精神 ;三是审美取向 ,虽生犹死、痛愤凄清的悲凉意蕴  相似文献   
47.
城市社区建设的互动机制 ,是提高家庭成员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要途径。文中着重论述了城市社区建设与家庭的教育互动和社区服务互动 ,尤其是志愿者的服务活动 ,培养和发扬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广大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48.
不同的国家、民族 ,法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取向都各不相同 ,这就给不同的民族法文化打上了特定的印记。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是其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法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从透视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入手 ,阐述了由于道德取向而产生的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品格 ,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 ,并就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资源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9.
社会性别与深层道德结构--择偶、性的道德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男女在择偶和性的道德模式上存在着完全不对等的规范,男女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这些被长久地视为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现象。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究隐藏在择偶和性风俗习惯背后的不平等的道德模式。  相似文献   
50.
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中 ,涌现出多种教师教育模式。其中技术性反思模式、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缜密性反思模式、人格性反思模式和批判性反思模式最具代表性。这五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可以实现互补。因此 ,教师教育计划应该对五种反思能力的培养均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