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99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75篇
管理学   938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146篇
人才学   170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4820篇
理论方法论   777篇
综合类   7684篇
社会学   875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843篇
  2013年   767篇
  2012年   941篇
  2011年   966篇
  2010年   842篇
  2009年   973篇
  2008年   1134篇
  2007年   997篇
  2006年   918篇
  2005年   802篇
  2004年   814篇
  2003年   781篇
  2002年   822篇
  2001年   617篇
  2000年   353篇
  1999年   236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礼虽以"义"为尊,然限于以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为内容的学术范式,经学家并未充分重视礼学中的义理思想。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接续经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又推阐礼学中的义理内涵,从而使礼学研究既坚持以"刑名度数"为研究内容,又涵摄了"礼尊其义"的思想。朱子后学陈澔赓续朱子礼学思想,并从礼所涵括的"成德器之美"与"明用器之制"两个方面去重新诠释《礼器》篇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终因其《礼记集说》立于官学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3.
34.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把客观的道德需要 ,转化成一种稳定的内部驱动力 ,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可以促使青少年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评判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激发起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这是我们今天青少年德育中大有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一、历史教育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了社会伦理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道德追求的多样性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少数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状态 :人生无目标 ;生活无所谓 ;学…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核心的四大依据,指出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虚拟社会与道德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 ,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非人性化的特点 ;虚拟社会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自主精神、奉献精神、开放思想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但同时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因此 ,道德建设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以构造文明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37.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对它的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的考订注释和资料确证上,美学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未成系统和规模,其研究定位也未形成共识;从其时代背景和“工”的文字学考据出发,笔者认为其美学研究定位应是:以“礼”为规定的器物制造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使“礼”自然而然地为人们的情感和精神所接受,所愉悦,成为价值观、宇宙观、审美观的显现,成为有“意味”的器物的。  相似文献   
38.
城市社区建设的互动机制 ,是提高家庭成员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要途径。文中着重论述了城市社区建设与家庭的教育互动和社区服务互动 ,尤其是志愿者的服务活动 ,培养和发扬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广大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39.
不同的国家、民族 ,法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取向都各不相同 ,这就给不同的民族法文化打上了特定的印记。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是其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法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从透视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入手 ,阐述了由于道德取向而产生的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品格 ,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 ,并就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资源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
社会性别与深层道德结构--择偶、性的道德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男女在择偶和性的道德模式上存在着完全不对等的规范,男女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这些被长久地视为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现象。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究隐藏在择偶和性风俗习惯背后的不平等的道德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