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目前品德教学存在的一般问题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顺利学习,成功地达到学习目的。只有具备良好学习方法的学生,才能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进行自我调控,把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一些教师采用"照本宣科"、"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祁佳 《现代妇女》2014,(6):211-211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安定、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家庭的忽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偏低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污染,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加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易经·蒙卦》提到"蒙以养正,圣功也"。启蒙阶段,端正孩子的行为品德,促进全面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一生的成长,这是功德无量的。我校的前身可上溯到上个世纪初的"养正学堂",经由百年历史的浸润,在二十多年的体育特色文化构建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养正教育"特色,以"健体养正、修行养正、怡情养正、遵规养正"为基本理念,提出了"养德性,育正心;养习惯,育正行;养学力,育正智;养体魄,育  相似文献   
14.
道德人格以道德知识、道德素养、道德形态为介质,依次经历外部强制、主体认同、自觉实践三个阶段,并实现道德知识向道德素养的内化,道德素养向道德行为的内化以及由道德品质到道德人格的提升,才能最终生成.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道德内化所谓道德内化,就是个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转化为自身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在无外界压力的情境中作出道德行为。即通过一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或道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 ,社会传统所固有的“情理”、“善”等伦理准则被“财富最大化”的经济理性所代替。适应这一现象 ,就要寻找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 ,即 :用法律规范的方式将道德行为者与受益人视为债权人与债务人 ,赋予道德行为者以民事补偿请求权。用权利作动力 ,改变传统社会的法律义务 ,更有利于现实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道德活动也称道德实践。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其他具有道德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活动。可分为  相似文献   
18.
一、德育面临的挑战(一 )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传媒的出现 ,使原先的“大学围墙”开始倒塌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 ,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人们在享受经济迅速发展和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 ,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 ,使得原来的一元化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多元信息的相互冲突 ,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出现多元化以及道德判断标准的模糊化等现象。从早些年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关于张华救老农的价值讨论问题 ,直到现在出现的大学生傍大款、外出经商…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美和道德是对双胞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来美与善都被视为同义。孔子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说明美是善  相似文献   
20.
试论道德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行为发端于对道德情境的认知,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并权衡利弊得失,作出道德抉择,产生道德行为意向并付之于实践,内部道德动机转化为外部的道德行为.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价值取向、认知能力、移情能力、意志水平、角色意识、实践经验等因素影响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