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1.
时间,对于郭沫若而言具有耐人寻味的“神话”意义。从历史评价的角度而言,郭沫若评价几经波折,但最终还是成为了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极大的文化名人,这一争论至今尚未平息。从郭沫若自身角度而言,郭沫若与时间的两个极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郭沫若永远是当代的郭沫若,又永远是远古的郭沫若。从郭沫若的创作历程角度而言,郭沫若一生成就横跨多个领域,在每个领域中,郭沫若初创即是高峰,然后不是转换就是衰落。从时间的角度对郭沫若进行考察,有助于开辟郭沫若研究中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52.
郭沫若和阳翰笙为川籍重要剧作家.论文选取二人于抗战时分别创作的"战国史剧"代表作<屈原>,和"天国史剧"代表作<天国春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历史观、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53.
科学研究必须详细占有资料。对于占有的资料,必须辨明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纳,以求得研究问题的可靠依据,这就是所谓考证或考据。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学者郭沫若,一生十分重视考证,把它当作研究工作的基础。他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我国传统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等训诂方法,并创造性地联系社会发展史研究我国古文字,其功甚伟。他采用“书内求证”与“书外求证”相结合,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相补充,  相似文献   
54.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创作风格为其创作理念所决定:以古喻今、借古鉴今,为抗战现实服务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发展历史精神","失事求似";悲剧可以激发人们"抗斗"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采用社会悲剧的形式;戏剧要有诗情、诗意的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具有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55.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书法艺术卓尔不群,富有强烈的精神内蕴和时代特色,碑、帖有机相融,形成特色独立的郭体.郭沫若于书法艺术世界的建构留下宝贵的遗产,他的书法成就也足以彪炳后人.  相似文献   
56.
57.
郭沫若历史剧中最大放光彩的女性形象,是其吸收民间文学传统,积淀英雄—美人模式,并借古人之口,传递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对抗。借助神话—原型批评,我们可以发现其人物塑造的某些特有规律。  相似文献   
58.
岳南 《中外书摘》2010,(6):52-55
由甲骨文专家变成“妄人” 以研究殷墟出土乌龟壳和甲骨文字为职志的董作宾,于1948年底携家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台后,除继续从事甲骨文研究和兼任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教授外,在朱家骅和傅斯年支持鼓动下,创办了学术性刊物《大陆杂志》,并担任发行人。  相似文献   
59.
郭沫若研究与当代学术界接轨的过程中 ,与《女神》相关话题的新诗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女神》创作的现代性问题 ,也是解决新诗现代性乃至五四新文学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现代新诗从其产生之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化特征 ,《女神》以及现代诗直露的抒情方式及其相应的平民意识成为现代诗人情感爆发的先河。  相似文献   
60.
胡乔木 《中华魂》2012,(12):47-48
今年6月1日是胡乔木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胡乔木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他一生酷爱写诗,自称爱新诗甚于旧诗。但他的旧诗却颇为传神,常请教郭沫若、赵朴初,以至得到毛泽东修改,后来则与钱钟书切磋。在此,本刊特选胡乔木同志的两首诗以飨读者。第一首为1982年7月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有思》,这首诗实际上是他七十岁时的人生总结,也是他的平生自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