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郭沫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阐发关于文艺作品“无目的性”与“功利性”问题的辨析,一直到2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都以文艺作品的“无目的性”和“社会使命”观念交替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郭沫若当时在这一观念阐发上的不断“自我相违”与“左右摇摆”,并非仅源于其思想观念或者心态的复杂性,而是与其在不同环境中身份的转变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1925年以后,因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个人思想的明确坚定,郭沫若便彻底“摇”到文学要承担“社会使命”的一端,再也没“摆”回文学的“无目的性”那一端。但在全面抗战历史阶段,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性”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总的来看,郭沫若前期文艺现折射出他在不同历史境遇中“诗人”与“政治家”身份的“变奏”。  相似文献   
82.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83.
郭沫若来说,日本九州博多10年的留日生活具有多重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日本文化的体验与吸收;二、对他早期文学创作的影响,三、对他思想和心理上的冲击.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考察,可以理清日本文化对郭沫若早期文学创作和思想心理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化对郭沫若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4.
郭沫若的自传是了解其复杂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为了与当下政治身份保持一致,改写和重塑过去的"我"成为他1937-1949年自传写作的主要动机,这也决定了他回忆的内容和方式。然而,其自我追溯中存在的抵牾和冲突,又对主导动机构成了暗中的颠覆,道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撕扯。  相似文献   
85.
在北大“校长推荐制”引发的热议还未退去之时,备受关注的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又加期公布。该校也大胆推出重量级改革——将对“奇才”、“偏才”、“怪才”进行“校长推荐”。四川大学还大胆决定:对于分数未上线的“双特生”们,如果专业能力经测试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86.
郭沫若赴广东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是1920-30年代"革命文学"生成、建构、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史实细节却并不清晰。追问郭沫若南下的邀请人及其动机,以及相关的人事纠葛和思想交锋,有助于呈现现代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特殊关系。同时,在民国社会历史情态和"大文学"视野下重新梳理这一文艺事件,可以探讨文学参与社会的路径和方式,亦能揭示现代文人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7.
齐白石争画     
康代 《山西老年》2012,(2):26-26
新中国成立不久,齐白石精心制作了两方印章,用宣纸包好后托人送给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特意在中南海设宴答谢齐白石,并邀请郭沫若作陪。  相似文献   
88.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1944年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而写的。他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悲壮的一幕。  相似文献   
89.
汪篯曾师从国学大师陈寅恪研究隋唐史。1953年,汪篯作为劝说陈寅恪“北上”的使者,来到广州,怀揣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函,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