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2004年与《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一道提出“大陆新武侠”的概念十年之后[1]150-156,[2]6,韩云波教授推出了他的力作:《“后金庸”武侠》。在“金庸时代”结束之后(以金庸1982年完成小说修改、1985年古龙逝世为标志),武侠小说先是经历了以黄易、温瑞安为代表的“港台新武侠突变期”,然后进入“大陆新武侠兴盛期”,“转型期”,可望达到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盛世武侠”的顶峰。[3]近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展加快,大众文化是其灵魂与血液,而武侠文化又是大众文化最富于创造力的部分,借助于网络的兴起,武侠文化发育出武侠动漫、武侠网游、网络武侠小说、手机武侠小说等新的形态,在平媒小说创作、武侠影视剧制作方面,也颇有成绩。武侠小说的平媒出版在庞大的武侠文化市场运作体系之中,虽然日渐势弱,但始终是创造力的源泉,产业链的起点。韩云波将这一时段涌现出来的武侠作家作品归于“大陆新武侠”[4]17-21,并引入布罗代尔的“三层历史观”,将之作为“短时段的事件史”,放到武侠文化自古至今“长时段的环境史”与“中时代的群体史”中来考察,以“在场者”的身份,展开发生学的考察,力证大陆新武侠“具体事件、人物和作品以至流派、风格”等纷纭万象之下的“内在逻辑”,借研究者与创作者借鉴,其中生发的勇气、花费的精力、展现的智慧,特别令人感佩。这也让笔者想到韩云波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主持的“21世纪侠文化研究”栏目,在过去的10年里,它是国内武侠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这些工作与研究的实绩,恐怕得由非凡的文化理性与学术激情来支撑。理性与激情的交会,又何尝不是具备了“现代性”的侠客的题中之义。一位阅读研究武侠的学者,焕发出这样的“侠客气质”,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相似文献   
22.
金庸作品中有大量的隐士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1)历经曲折离奇最后悄然离去;(2)由隐居生活到入世然后再出世;(3)"半隐".金庸主要是通过类型化的背景人物烘托、对人物孤独心境的开掘和表现等手法来塑造众多的隐士形象的.如此反复地经营此类形象,这和作者的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庸是孤独的,而孤独是一种心理失衡.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金庸把内心的孤独成功地转向了利己(道家的全身保身),使之平衡.  相似文献   
23.
广场     
《半岛新生活》2004,(5):18-19
  相似文献   
24.
将信息论中熵的概念引入语言学,借助数学模型,通过对来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金庸、古龙小说语料的分析,对熵在语言本体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索,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和视角。  相似文献   
25.
吴思 《领导文萃》2013,(19):122-124
早就有人说过,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多年来,金庸编织的成人童话风靡华语世界。他给我们编织了什么梦?我们如此上瘾地读金庸,显露出我们内心和我们社会的什么渴求?金庸对武侠的想象色彩缤纷,但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暴力的侵犯和伤害,自己却有能力随心所欲地伤害别人。  相似文献   
26.
简要回顾了金庸研究的历程 ,分析了中国大陆在这一学科领域的主体地位 ;全面总结了金庸研究的成果和问题 ,并对其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7.
自1955年《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以来,金庸的名字就伴随了华人半个多世纪,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成了华人世界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精品,香港的文学评论家林以亮先生甚至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正因为金庸小说传播受众的广度及其雅俗兼得的特点,学术界也对其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28.
不要问有多少人知道金庸,要问天下华人有谁不知道金庸。昔日,有井水处就有柳永的词;如今,有华人处即有金庸的小说。看多了金庸小说中的刀光剑影,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位“武林至尊”肯定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严肃人物,有一副不怒白威的颜容,令人望之不免噤若寒蝉。其实,金庸生性活泼,平易近人,是老幼咸宜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9.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曾在中国文坛风靡一时。而以金庸武侠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异军突起,更是上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的辉煌一笔。金庸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罗万象的人文情景以及新颖独特的故事人物设计。从"新"字切入,以"新"的角度来解读金庸的新武侠小说,从而以金庸作品的人物之新来看新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30.
查良镛(金庸本名)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