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118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223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542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系统对比不同时代“百苗图”系列文本所收条目,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该书所载条目数量不断增加,康熙《贵州通志》收录有六十多种,意大利藏《百苗图》所收条目达到了一百余种。此前的研究者虽然做出了诸多解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立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交往交流交融讨论并不多,这与博厄斯在100多年前提出的“辐合趋同”理论相互抵牾,论文从“协同演化”的角度,探索文献典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962.
刘晓林 《社会科学战线》2023,(4):130-137+282
唐代之前正史文献、经典文献及其注疏中“亦如之”的含义与用法固定,表意核心在于“如之”,即不同主体、行为或事件,仍然适用之前列举的标准、规则。“亦如之”在传统刑律及其体系中围绕“正刑定罪”,在简化条文、避免重复、提高法典体系化程度,标示特定立法技术、辨别具体犯罪行为、确定相应量刑条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刑律中的技术性术语所蕴含的统治者控制司法裁判权的策略与意图亦不能忽视。中国古代律典体系中的“亦如之”及大量“字例”“字类”等技术性术语,都是伴随立法技术、法典结构及相关理论的发展、演进逐渐形成的,其“技术性”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依附性。一方面,技术性术语仅是“五刑之权衡,非五刑之正律”,律典体系的核心仍是“正律为体”;另一方面,律典体系中大量技术性术语虽然是“正律之用”,但相互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亦有“用中之体”“用中之用”甚至更加复杂的层级、效力关系。  相似文献   
96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年大学生凝聚普遍意义的民族情感、强化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种共同体样态,其中内含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的文化共同体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的关键。作为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图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公为先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各民族相辅相依的奋斗历程等丰富资源是高校教育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在高校教育中,应在辩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共生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式、完善融入机制等路径唤醒大学生共同的文化生命以及对共有身份的归属感,确保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964.
现实和历史情境要求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强化情感的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情力”。因此,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建构的现实基础,自觉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共情力”,对新时代有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66.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诸多中华文化符号中,地理符号丰富而特殊,是彰显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历史上不断被塑造出来的中华地理符号,从“领土认同”、“一体感”心理、“我者”与“他者”身份体验、“令人热爱”情感等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符号生产的价值取向、深挖各类符号资源、健全符号传播与内化机制、强化符号功能,进而全面推动中华地理符号的建设升级,对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7.
伴随元宇宙时代的到来,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实现数字化转型。元宇宙赋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突破物理时空藩篱,满足青少年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具身社交,保障青少年在元宇宙的空间权利;强化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延展意识形态空间阵地。但这也存在数据伦理、数字异化、数字殖民等风险,会进一步挤压青少年隐私空间,导致青少年出现认知障碍,甚至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夯实元宇宙空间法治基础;增强对元宇宙构建的意识引领,把控空间生产方向;加快元宇宙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空间运营服务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升空间开发应用能力,来规避元宇宙风险与挑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96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69.
赵心愚  康坤全 《民族学刊》2022,13(12):1-12, 1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7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论断。"纲"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权威地位、统领作用和根本遵循的强调,是实现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有效化解民族领域风险与隐患的要求,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贯彻抓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举纲者"作用;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入宪法,使之成为纲领性民族政策;需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发挥"纲举目张"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