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65篇
社会学   6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婷 《管理科学文摘》2009,(29):349-350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于196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该书的结构方式非常独特,有三个不同的结局,因此,一出版就引起评论界和众多读者的关注。人们对其主题、人物、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部小说被称为“问题探索小说”。小说主人公莎拉·伍德拉夫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精神相悖,追求独立,  相似文献   
42.
徐忠友 《老年人》2013,(3):18-19
2012年岁末,随着电影《一九四二》在全国热映,编剧刘震云也变得忙碌起来。一个月内,他两度来到杭州:一是和导演冯小刚、主演张国立等人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二是到杭州师范大学开办讲座——漫谈我对文学的理解。其间,笔者有机会走近他,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文学之路和人生故事。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刘震云是个朴实的中原汉子,也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这些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手  相似文献   
43.
好书超市     
《社区》2008,(23):14-15
《风雅颂》阎连科著2008年6月出版29.00元作家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日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在这部可以称之为阎连科精神自传的《风雅颂》中,将千年经典《诗经》作为文本框架。阎连科在《风雅颂》中将目光转向高知阶层精神困境。《风雅颂》每一个章节都以《诗经》中一首诗的诗名为题,而且内容也与《诗经》密切相关,同时对《诗经》这部千年经典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44.
夏晓虹 《云梦学刊》2008,29(5):5-10
一、梁启超研究简述 梁启超研究近年已渐成显学,这从梁启超研究著作的数量之多即显示出来.此次为备课,检索国家图书馆目录,在"题名"一项输入"梁启超",结果中文文献出来了245条.单是传记,就有30多部,这还不包括连环画、儿童故事、长篇小说之类,并且,已经剔除了合传与重版,后者包括两岸的同一版本或同书异名.其实,这个统计仍不完全,起码,香港亚洲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毛以亨著<梁启超>,国图就没有收藏,而这部传记是早期梁启超研究中最有分量的一部,虽然它放在"少年丛书"中,且篇幅不大.  相似文献   
45.
章含之,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翻译家、作家,著名人士章士钊的女儿、毛泽东的业余英语教师、前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夫人,译著长篇小说《寻欢作乐》,出版散文集《我与乔冠华》《风雨情》《我与父亲章士钊》《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等。2008年1月26日上午8点20分,章含之女士在北京朝阳医院病逝,享年73岁。  相似文献   
46.
40多年来,他白天手握锄把子,晚上手拿笔杆子,花甲之年写就80万字巨著。创作之余,他自办《绿港文学》,造就中国"文学第一村",引领众多青年走上文学之路。2007年,他荣获"全国百姓金口碑新闻人物"奖。  相似文献   
47.
张炜无疑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1986年,年仅31岁的张炜,一举推出了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古船》。作品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艺术地勾勒出了一批性格各异,在苦难中挣扎、蜕变、走向新生的灵魂。作品出版后好评如潮,引起了读者的普遍  相似文献   
48.
涂途 《中华魂》2008,(11):20-22
1那是半个多世纪前,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刚刚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我还是一个在小县城读书的爱好新文学的不满17岁的中学生,正被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的激动人心的浪潮席卷,踊跃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并挥笔写下了《我们是年青的一代》的"诗篇"。就在此时,在学校的报刊栏里,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了一篇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间休息时,我站在那里迫不及待地一口  相似文献   
49.
中西长篇小说发展中存在着契合现象及类同之处 :它们的产生都依赖于类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体自身的条件 ,它们都经历了从远距离寄托到近距离切入现实 ,从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到对人物性格、精神世界探求的过程。如果以十八世纪中叶为界线将中西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那么 ,第一阶段中国长篇小说艺术成就远远高于西方 ,第二阶段中国则远远落后于西方  相似文献   
50.
向志柱 《云梦学刊》2005,26(2):98-100
长篇小说史论三部曲”从长篇小说的创作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和围绕史诗性立论,从总体上抓住了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许多关于史诗性长篇小说理论的命题。采用了“传统史诗”和“现代史诗”这两个概念,抛弃了史诗的外在形式,抓住了史诗的内在精神。将史诗由长篇小说的价值评判转换成了文体规范。不仅具有史论价值,而且对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史诗对长篇小说的评价,主要着眼于文学的认识价值,容易助长长篇小说大而全的创作风气,史诗评价也不应该是长篇小说的惟一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