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0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77篇
管理学   245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04篇
人才学   43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2243篇
理论方法论   347篇
综合类   4003篇
社会学   364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463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515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525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来在网络文化空间出现的“政治萌化”景观,体现了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关系。在新媒介语境下,亚文化群体秉持“万物皆可萌”的理念,将政治议题纳入“萌文化”体系之中。官方政治主体则将“萌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与传播策略,将其运用于主流话语的内容生产与形式制作之中。政治的“萌化”潜藏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只有立足建构多元协商共治的政治文化生态、强化主流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推进主流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才能在新媒介语境下有效实现主流话语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92.
以文献分析和扎根编码的方法,分析不同主体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发现:部分研究运用“贫困文化”理论以解释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表征,使得西方话语构建的“贫困文化”在国内学界话语中发生变形。“贫困文化”逐渐被构建成贫困地区文化的集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集体表征是具有区域性的,倾向于认同经济后发展地区带有这种文化特征;公众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则倾向于个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个体表征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认为“贫困文化”是个体主观意识不强或能力不足所致。同时,对“贫困文化”的认知在学界与公众之间出现趋同也说明,带有发展主义阶序关系的价值评判方式,已逐渐通过话语权力的影响,将“贫困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表征推向公众认知领域。这使后发展地区的人们成为“贫困文化”的指称对象,难以真正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因此,学界话语有必要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丰富“贫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征,从而构建后发展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93.
文章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对外话语体系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通过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绘就国内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发展演进的知识图谱,揭示了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学术重镇与诸多热点主题,包括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总体来看,该领域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属性与中国印记,但也受西方有关话语体系研究的影响。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仍将快速发展,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学科建设、立足中国实际建设中国特色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4.
唯物史观目前主要用于定性地解释某些宏观政治问题,而其解释人类日常生活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解释力缺失已经成为新时代该理论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瓶颈”。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审视,生产方式在整个唯物史观体系中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核心地位,故应以生产方式为核心构建新的解释应用话语体系,这样做既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忠实捍卫,又能对传统理论解释体系中存在的疏漏加以完善,同时较好地弥补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缺憾。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开展和验证,使青年学生不但亲身体会到创新体系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而且有利于培育和塑造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对当前大力促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95.
王安忆的“三恋”及《岗上的世纪》以女性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大胆地展示了女性生命本真图景,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真实心声,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女性意识又不免染上了男权话语的色彩,形成了“双声”同构的两性话语共生的现象。本文主要从作品的结构安排、形象塑造、叙述策略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对作者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在人们言语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的基石。里奇发现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除遵守会话合作原则外,更经常遵守礼貌原则。我们可以运用间接法,模糊限制语和某些修辞手段等策略来恪守礼貌原则,这几种策略有一个共同点:不直接遣辞达意坦率直言,而要拐弯抹角委婉意会。此外,礼貌语言存在着级别差异,所以在应用这些策略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话语内容、说话对象和说话场合来变更礼貌的级别程度。  相似文献   
97.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种较到位的女性写作。她从女性自身境遇出发,考察女性个体生命的存在,体现出一种女性意识的自觉追求。本文试图从林白的意义上来解读其作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孤独飘泊的魂灵进入其作品内容,归纳出林白小说的三个层次:即成长之旅、情爱之殇、生命之思;下篇以自身书写的世界为题,分觉醒自我、书写自身,女性写作展开,将林白放在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展露其个性:“通道”、“记忆”与“飞翔”确立了她写作态势的与众不同。在审视女性的心理特征上,她继承衔接起了一段历史,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出个人话语  相似文献   
98.
走向“被看”的美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传统美学走向当代形态、经历了多方面的变化的进展中,“看”的美学有着走向“被看”的因素,且经历一个由沉沦到解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
《经理人》2003,(5):87-89
中国女性有了余钱最愿往哪花?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专门针对女性的调查显示,选择“旅游”的比例最高,占28.23%,其次为“保健”,占27.54%,选择“文化教育”的占20.83%,居第三位。作为高收入阶层的女性管理人员,她们的选择会有所不同吗?  相似文献   
100.
《科学咨询》2003,(23):27-28
[点题观点]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村民选举中的"富人化"倾向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虽然各地在具体操作中各有特色,但总的一条,是有产者渐渐成了村民选举的重点对象.中国自古就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广济天下"的文化因子,我们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不断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引导村民选举出致富的带头人,这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体现农村发展方面的一个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