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几十年来,围绕着肯定还是否定这届委员会是尖锐的。重温”“八大”的文献,对于加深理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高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2.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价值目标选择,又是一种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协调和斗争是以人的活动方式所代表的社会基本矛盾两重性的具体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双重"直接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乏对于矛盾的两重性以及协调现象和协调规律的真知灼见,但强调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性,强调阶级斗争和斗争哲学,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直到毛泽东的突出特点。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凸现出重大的社会历史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3.
“知识爆炸”当年曾是个很流行的褒义词,针对的是由“文革”造成的愚昧无知现象。那时,中国确实到了无知的边缘。用之于“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那一点“知识炮弹”,也大多是纸弹、哑弹、死弹、假弹,只能吓人、欺人、砸人而已。  相似文献   
74.
毛泽东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理解,他在接受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后结合中国传统对矛盾所进行的独到而细致的分析,以及基于实践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灵活把握,共同构成了毛泽东一生"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5.
76.
《当代老年》2011,(7):11-1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各时期入党誓词都庄严凝炼。 红军时代的入党誓词 严守机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相似文献   
77.
人具有多种属性,人的生活也是多方面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也只是人类十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表现方面。从差异的普遍存在角度来看,人们财富占有的阶级差异作为人的差异表现的对象化,它有其现实必然性,故而,基于平等观念的对巨大财富差异的合理对待与处理,应当主要体现在二次分配的和谐有序调节上,而不是阶级斗争的无序"调整"上。因此,在当下和平和谐建设时期,不能把阶级斗争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内容。  相似文献   
78.
刘涛 《创新》2016,(4):39-47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原因。利用冲突经济学中的CFS模型,采用阶级的分析方法,对上述论断提供一种证明。不同阶级掌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本阶级资本存量的积累速度,资本存量决定了斗争的有效性。根据CFS,阶级斗争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各阶级根据斗争有效性采取不同的策略,各阶段随之呈现激烈与缓和斗争状态。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取得胜利具有必然性。研究显示了阶级斗争也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79.
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国会改革运动、“卢德运动”、宪章运动和“斯温暴动”等历史事件说明,对于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作用,应该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0.
《中国社会之变化》从革命的视角观察近代中国的变化,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逼出了中国的产业革命,而产业革命则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根本之变。《中国社会之变化》的基本学术特色为求真与致用的结合和实事求是等,但也存在偏重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