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0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94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远离浮躁     
浮躁-求学治学之大忌。凡求学治学成大器者,无不“疏其秽而镇其浮”,刻苦钻研潜心学问,为真理上下求索。 远离浮躁需知“天道酬勤”之理。心存浮躁者,往往急功近利,疏于用功。或取巧投机,热衷于著“大部头”、出“大成果”、得“大奖”。或稍有所成,偶有所得,便沾沾自喜,以虚名 世,无心探究学理。这二者的结果要么一事无成,要么遭人鄙弃。皆不是真学者所为。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将求学治学成功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并以诗名取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经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相似文献   
102.
陈军燕 《兰州学刊》2012,(11):29-33
宋濂作为金华儒学之代表人物,学出多门,思想驳杂,受浙东事功学派影响,十分重视经学的致用之能,积极发挥经学在为文、教化、个人修身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宋濂受陆九渊心学影响,重视心之能动性,提出"六经皆心学",使经学心学化。作为文章大家,宋濂受道学思想影响,强调为文重在明道,以经学作为文学之指导,养气明道以为文,使文学有益世用。  相似文献   
103.
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先秦儒家心学的研究,许多论著都有涉猎,不过已有研究或是还不够深透、较为零散,或是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或是尚未上升到心学的自觉高度,或是未能完全挖掘出它的精义,而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先秦儒家心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三重维度:一是心学本质论。就先秦儒家的心学本质而言,主要包括用心做事、尽心力而为、我不动心和虚壹而静四方面的要义。二是心学功能论。先秦儒家心性功能论的精髓首先体现为孟子所说的"心官则思"的理念,还展现在荀子阐述的心生有知、心有征知、心可知道、心为形君、心虑善伪、心可制止等一系列理念上。三是心学工夫论。在儒家话语体系中,正心、诚意、尽心、存心、养心、自省、自觉、自得以及不可无耻等,既是儒家的道德工夫论,也是儒家提倡的重要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04.
彭彦华 《东岳论丛》2019,40(2):168-175
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确立和解决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是一种内向性的自反思维,是一种以精神境界为目标的价值思维,中国文化主张通过内在精神超越的方式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归宿。无论是从目的、内容还是方法上看,中国文化都可以说是一种心学或"心文化",心学蕴含着深厚的宗教精神和圆融的超越智慧。"心"蕴涵了所有的生命潜能和宇宙奥秘,"内求于心""反求诸己"式的修行,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内在的生命价值必须通过个体的修行才能得以实现,即强调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或本体、工夫与境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5.
《学术界》2012,(5):246-247
杜维明撰文《心学的文化与政治含义》指出,心学的文化和政治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是对心学传统的考察和当代世界哲学转型的反思。心学的根基在孟子到阳明的心性之学,从人之为人的根本开始,推己及人到各种家庭、社会、政治问题,甚至从哲学反思到文明对话都离不开心学关于人的基本看法,今天对心学的推动将有助于打  相似文献   
106.
陆九渊的易学思想 ,主要是从本体论及工夫论两方面论述的。其本体论主张“君子以理制事”、“圣人作《易》”、“数即理”、“极亦此理” ,以理释易 ,以心释理 ,此心即是“圣人之心” ,把《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这是陆易的主体。其工夫论 ,与“本心”相应 ,是“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二者是中国易学哲学化的重要环节 ,都是中国哲学在宋明时期具备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陆易思想不仅集中体现了陆九渊的儒家一贯立场 ,而且更加反映了他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7.
阳明心学对明代《诗经》学发展有 积极影响。明代前期《诗》学,衍义“朱传”,殊少新意;阳明心学兴起之后,形势大变, 新见叠出。尽管阳明心学对文献研究曾有过不良影响,然其影响于《诗》学,则使新《诗》 著、新见解、新流派大量涌现,且亦促成了《诗经》学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开辟了一个新 的《诗》学时代。  相似文献   
108.
刘玉敏 《理论界》2009,(11):156-157
"心即理"之所以被当作心学的标志性命题,就在于它简明直截,从本体论的高度树立了"心"独一无二的地位,将天下之事理归于一心,实现了主体即本体、本体即工夫的融合,从而与程朱天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除了陆王用这一命题建构思想体系外,"心即理"在佛教和儒家典籍中也曾多次出现,并不都具有心学意义。笼统地将"心即理"作为心学的象征是不准确的。心学有"心即理"的思想,但有"心即理"并不意味着就是心学。  相似文献   
109.
杨少涵 《江淮论坛》2010,(4):70-75,175
心之良知和认知两种功能及其关系是孔子"心学"的基本内容。良知之心是对内在道德法则的直觉功能,具有内向性和直觉性的特点。认知之心包括道德认知和非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外在伦理规范的学习认取,非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事物的分析判断。认知之心的特点是外向性和逻辑分析性。对心之两种功能的不同侧重或取舍,是后世儒家孟荀之争和朱陆之辩的根源性原因。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