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02篇
社会学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指出一篇译文除了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在风格上也应尽量贴近原文文本,做到"文随体异"。  相似文献   
12.
阿马蒂亚·森,印度人,在西方和印度早负盛名,但是中国人——首先是学术界——熟悉他,当在他荣获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进入新世纪这几年,他的著作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接二连三,看来有一些热。热是好事,  相似文献   
13.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出发,通过对刘禹锡<陋室铭>两个英译本在选词和句式上的试探性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即要求译者克服其母语所习得的文化生活经验与译入语或译出语文化的差异障碍,将译入语和译出语进行创造性的信息编码与解码,从而客观地传达出语言文字表层所蕴含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应用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增译法,从景色描写、动作行为、人物语言、心理描写及句式结构几方面对张谷若、吴笛及蒋坚松、彭代合译的《苔丝》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具体选段译语分析了三位译者在翻译原著时对增译法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孟红 《山西老年》2008,(7):32-33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陈望道系浙江义乌人。1915年至1919年赴日留学。五四运动后毅然回国,受聘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此时,他接到了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的约稿函,及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要求他将马克思的这一部重要著作翻译成中文,在该刊连载。他义不容辞地接  相似文献   
17.
陈望道是一位对中国学术事业发展卓有贡献的学者、教育家。他的一生基本上在复旦大学度过.他对复旦大学的贡献很大,其中之一便是把复旦的新闻院系建成了中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院系。陈望道早期从事办刊物、开书铺的实践,对他新闻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他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者之一,他的新闻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确定的系铭——“好学力行”四个字上。好学力行,成了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教育目标。陈望道对复旦新闻系所作的开拓性建设,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新闻教育的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是中国译介作品最多的芙国小说家,他的经典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我国流传的重译本很多。众多的重译证明了这部文学名著的显赫地位和马克·吐温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接受芙学理论从读者和译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名著如《哈克》流传众多重译本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经典的作品一经译介,往往会有许多重译本.受译作产生年代、所处社会环境及译入语语言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往往会有所不同.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警察与赞美诗》两个中译本——李文俊和潘明元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兼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翻译文本和例句的分析,重点探讨两译本中选词、句式以及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及在翻译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翻译理论及实践.  相似文献   
20.
林肯总统的传世精品——《葛底斯堡演说》,是演讲中将文体学运用到极致的典型代表,也是这篇文章能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演讲词措辞精练,句式有层次感,语言真挚,感人肺腑.该文有很多版本的译本,文章将从文体学的视角出发去分析其中广受欢迎的两个译本,张培基译本和许渊冲的译作.语音、词汇、修辞和句法这些表层的形式能服务于特定的效果,因此这些层面的文体学能适用于评判译本的水准.这也为赏析译本提供了新的视角,恰当领悟和使用文体学特点是可以为好的译本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