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02篇
社会学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考察一篇译文的好坏,不仅要有横向思维,包括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风格,而且还要对之进行纵向思考,要有立体思维感.这就是说对译文既要有共时性的研究又要有历时性的探讨.本文考察了曹明伦、水天同和高健三人对培根的"Of Studies"的翻译,指出曹明伦的译文不但把培根写作风格译了出来,而且把培根的散文语言在英语语言文学历史上的地位也反映到了译文当中.  相似文献   
102.
文章以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为语料,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译文为参考,以Halliday的情景语境、评价理论和三大元功能理论为指导,就译林版译文中的漏译误译现象、词汇的不当选择以及语篇连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的结论是:正确理解原文情景语境内涵为高质量的译文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语篇的情景语境不仅为正确理解句子的概念意义铺平了道路,而且对源语篇中评价型词汇所承载的人际评价意义在目的语文本中进行最大程度的等值转换,还为涉及篇章功能中文译文小句的拆分调序等问题,提供了客观有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经典代表作,我国1943年出版了第一个译本,建国以后各种重译本层出不穷。"操纵学派"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同时代的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等内、外部因素对译者的操控造成的,名著重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4.
作为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小说早期翻译和传播的典范,托马斯·珀西编译的《好逑传》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文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入手,从文本选择、文化立场确立和文本意义传达这三个层面上分析《好逑传》珀西译本中体现的选择,以探讨珀西如何在上述三个层面上成功的顺应了本人的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要求,从而实现了文本、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成功交际。研究发现:在文本的选择上,帕西选择的《好逑传》顺应了其本人的教化意图以及读者的文化审美需求;在文化立场的选择上,帕西顺应了本国的文化立场;而在文本意义的传达也就是在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帕西又成功地顺应了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05.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最具有影响力的英文长篇小说,他以纯正娴熟的英文功底全景描绘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本研究从语言形式入手,以语料库为工具对张振玉及郁飞两个汉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比较和探讨两个汉译本在风格上的异同。通过研究,发现郁飞译本更强调译作的文学性,因而用词更加地道丰富;张振玉的译本显化特征更明显,译作通俗易懂,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6.
正34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算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项工作的艰苦程度不言而喻。梁实秋当时想,如果光靠自己一个人翻译,不知哪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思来想去,梁实秋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很快,梁实秋物色了另外4个人和他一起进行翻译工作。那4个人分别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和叶公超。梁实秋打算,他们5个人,最少6年,最多用不了10年,便能翻译完《莎士比  相似文献   
107.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是在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是其“学术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来华传教士在译材选择中的主体性、文化杂合策略的运用以及译者文化身份的认同等问题,探究其传教策略与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从翻译等值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考察《红楼梦》四个节译本中的歇后语、成语和俗语等习语的英译情况,发现其多数译例或省略未译,或采用简单直译、意译的方式,因而未能有效传递习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韵味.而要想使译文填补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空白”,实现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的等值传递,就必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并采取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综合翻译法,追求一种“动态的、立体的、等效的”语言转换,以达到保全原著文化意象和防止文化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19世纪下半叶,圣经汉语翻译呈现出从深文言到白话文之间的过渡,产生了介乎深文言到白话文之间的浅文言圣经译本。汉语浅文言圣经共四种译本:杨格非译本、包约翰/白汉理译本、和合浅文言译本、施约瑟译本。其中,杨格非译本、包约翰/白汉理译本、和合浅文言译本都只翻译出版了新约全书或部分旧约书卷,只有施约瑟译本是唯一的浅文言圣经全书译本。相较之前的深文言译本和之后发展至今的白话译本,浅文言译本可称为圣经汉译史上的重要过渡,其译本种类、数量和影响力都有限,只出版过汉字一种文字形式的译本。此时段的晚清传教士群体处于盼望各基督教差会能共同接受和认同一部圣经译本的心态中,较为忽略浅文言圣经译本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0.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