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魏晋幽深驳杂的历史土壤孕育了独特的理论思想,玄学家们通过审视魏晋禅代之际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困境,提出了自己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儒道的关系问题)这一玄学主题的独到见解。王弼主张拨乱反正,"崇本以举末",试图摆脱名教异化带来的现实困境;阮籍、嵇康投身道家,崇尚自然以保全自身;裴頠则顺应现实,坚决维护名教;最终郭象统一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从而将玄学的精神发扬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到达了魏晋玄学思想的顶峰。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魏晋士人的重情雅量、风流洒脱、崇尚自然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形成魏晋士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涵气质,深刻影响着后世文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人格生成和理想的追求。魏晋名士提出的“圣人有情”、“以无为用”、“崇尚自然”、“得意忘言”、“独化论”等思想对当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玄学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其中包含着浓厚的生命哲学和养生思想.玄学家在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的社会中,通过对虚伪名教的批评和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使养生之风盛行一时,也影响到道教的发展.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神仙存在的论说,对得道成仙途径与方法的介绍,充满着玄学的清谈思辨和养生追求.本文将葛洪的道教思想放到与魏晋玄学的相互关系中来加以考察,以期展示葛洪通过借鉴魏晋玄学的养生思想推动了道教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哲学的永恒主题。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家将思考的重点转向人的生存,并从本体的高度诠释了生存可能性。王弼、嵇康在会通儒道的原则上出现了分歧,但都将生存问题纳入各自视野,彰显出人的超越意识。郭象创造性地诠释了《庄子》文本中"自由"与"逍遥"的现实含义,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含涉在世界之中,为人的生存可能性找到了新的形上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审美批评史上,人们对"兴"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如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往往都把"兴"看作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其实"兴"在魏晋及魏晋之前的涵义是不同的,在魏晋之前取的是"托起"之义,在魏晋之后则多取"情兴"之义.所谓"托起",也即"托事于物",以外物托起人事;所谓"情兴",即兴致、兴会,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忽有感发、突与心会、兴高采烈、不可遏制的淋漓情致."兴"在魏晋审美实践中的语义转换,与魏晋玄学对心性至善以及道德直觉功能的宣扬无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张荣明 《天津社会科学》2013,(1):133-135,140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座右铭.但是,《庄子注》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主张:仕而不事,即士人可以出仕做官,但不能有做官之心,更不该有做官之事.导致这种消极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主观原因是作者的宿命心理.这表明,政治败坏和宿命心理是部分知识分子疏离政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景林 《船山学刊》2013,(4):176-178
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两大热点领域。学界对玄学和理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有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却鲜少系统的论著。朱汉民教授最近完成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一书(下文简称《玄学与理学》),填补了这项空白。本书以宏观和专题性的形式著论,然其着眼点,却是从思想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角度对玄学与理学关系作内在连续性和演成关系的探讨。故其所论,既能通观宏览,著见玄学、理学之精神要旨,又能发幽探微,对玄学与理学两种学术型态之间的思想差异及其关联性、玄学转型为理学的内在机理、理学何以能涵容转化玄学并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学术和理论问题,作鞭辟入里的理论分析,给出自己深刻独到的解答。本书展开了玄学与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界,在学术和理论上创获颇多,以下择其大要,就《玄学与理学》一书的特点,谈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18.
"玄学"之名最初出现于南朝,随着中国现代思想与学术发展演出新义。"玄学"一开始为南朝官私之学的名称,其设立与宋文帝"留心艺术"相关,重《易》之占筮与神道设教,不排除有佛道二教的内容。国子学的"玄学"立有王弼《易》,但无文献证明有《老》学、《庄》学内容。以"玄学"指称魏晋南朝一期学术思想,是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实现的。"玄学"语义的现代衍变,经历了由传统语义向哲学语义转换的过程,其结果是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指称"玄学"。这既影响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及对其哲学形态的把握,也体现了以西释中的紧张与调适。  相似文献   
19.
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但是音乐的,而且是哲学的,隐含了嵇康对生命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与价值认同,代表了魏晋士人探索主体性价值的成就。其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性认识的新的理论趣味,既奠定了嵇康音乐新解的历史价值,也建构起他所主张的个性自由和逍遥的理想"音乐"人格。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玄学思潮的特殊作用,魏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两汉的质的变化,士人逐渐形成了山水审美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当时形成了以洛阳和会稽为轴心的南北两个山水审美旅游活动中心;而这种时风和文学观念的演变又最终影响到魏晋山水文学的创作,实现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山水自然题材的广泛扩展,而在形式上则孕育了山川景物记、山水游记等新的山水文学体裁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