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张晨 《唐都学刊》2008,24(5):100-107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详尽考索,本文认为,王弼<易>学始立于官学的时间应在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即公元442年.其设立与东晋后期玄学与佛学、经学的融合以及私学教育的发展有极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22.
新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历了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艰难时段,也经过了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中西文化互竞优长、理论创造空前繁荣的大好时光,在中国哲学史界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和热点关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汤一介先生不知疲倦的身影。他通过魏晋玄学和早期道教的研究来探求新的方法,也试图以范畴研究的系统化来创建新的范式,对儒学的深刻反省和中国解释学的构想,更是把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3.
魏晋玄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智慧.汉代主宰人间赏罚的神秘之天,在魏晋时代成为茫茫宇宙中一个有始有终的自然之物;天地万物之间"类无贵贱";它们"相因相济"而不"相为",玄学家主张"人道为本,天道为末",人类对自然界可以"穷数达变",从而"役用自然",但是,人类对天地万物的索取和占有不是天经地义的,它是在"盗取"天地之"时利";人类利用万物应有限度.这些符合现代生态科学的洞见卓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陶渊明的美学观是在魏晋玄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道自然审美观,是以人道自然观作为思想基础,并通过其抱朴归真的人生追求和田园审美实践,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5.
冯友兰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对魏晋玄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创人和重要奠基者。冯友兰的魏晋玄学研究具有开展早、持续长、成果多、影响大等显著的特点,尤其是在郭象玄学、玄学方法论、玄学的派别和发展阶段、魏晋玄学的精神特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6.
魏晋玄学是建立在“贵无”的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 其内容主要由人物品藻、名教与自然、才性之辩等几个部分构成。在魏晋玄学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下,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魏晋审美范畴, 如清远、虚静、风骨等,并由此引发和促进古代审美意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 把握好魏晋玄学与魏晋审美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理解魏晋审美范畴内涵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27.
一、自我蒙眬觉醒的哲学基础——玄学儒学之变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术,先后统治两汉人的思想达四百余年之久,至魏晋而处于极度衰微的境地,老庄哲学以崭新的形式而复活,是即魏晋玄学。玄学派别不一,其主流是崇"无为",尚"自然",轻"名教"。在玄学思想影响下,魏晋人的人生观,一般说来是对儒家尊  相似文献   
28.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造像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它表现的是当时玄学清谈家所崇尚的道骨神韵.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合流的重要时期,在理论方面,佛学的玄学化表现为"六家七宗"的形成,在佛教造像方面,玄学化的影响以"秀骨清像"佛像为特征.  相似文献   
29.
陶渊明的思想归属,历来众说纷纭,但纵观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思想及人生变化,则不难看出诗人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甚至诗人的创作风格及题材上,都打上了玄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30.
以双重否定为特征的"重玄"思想,是继魏晋玄学之后兴起的道家哲学。它虽继承了魏晋玄学"辩名析理"的思维方法,在本体论上却是对魏晋玄学的扬弃和超越。"重玄"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佛学有密切的关系,是佛学特别是中观学派与道家思想之间的一个纽结。隋代和唐初,"重玄"思想成为一股时代思潮,最终结束了魏晋玄学,而出现"重玄"学与佛学并行的思想文化格局。因此,研究"重玄"学有着两重意义:既可以进一步了解魏晋玄学如何按自身的逻辑向否定自身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揭示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深层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