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儒道会通与陶渊明的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他所资用的思想资料就是魏晋玄学。在援儒入道、儒道会通的思想背景中,陶渊明形成了以道学为体、以儒学为用、以自然为本、以本统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72.
正汤一介先生亲自编定的《汤一介集》,收录其60多年学术生涯的主要专著、论文、随笔、访谈等,2014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约310余万字,分为十卷:第一卷《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为作者1947年至"文化大革命"前所作已刊及未刊论文汇编;第二卷《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为作者的代表作;第三卷《早期道教史(增订本)》,为作者的第二部专著;第四卷《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为作者佛学  相似文献   
73.
"名教"与"自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哲学概念,对二者各自内涵及其关系的探讨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包含了有无之辨、体用之辨等哲学命题,不仅代表魏晋玄学哲学本体论的发展高峰,亦包含深刻的伦理意蕴。名教与自然之辨与魏晋时期社会政治背景相互影响,旨在思考士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关注儒家的纲常教化与知识分子苦闷心态之间的紧张与一致。虽然各阶段的玄学家们思想不尽相同,后者不断否定批判前者,但他们的思考倾注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其共同目的都在于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74.
"君子"一词在嵇康诗文中多次出现,也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的"君子"思想,除继承儒家固有传统之外,还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资源,体现了其对正始玄学的继承和对魏晋禅代之际特殊时代背景的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75.
除了短暂的秦朝以外,西汉王朝实际上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它的兴衰成败进行科学的探讨,特别是分析其经济、政治和思想变迁之间的关系,寻求其规律性,对我们认识其后近二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思想史,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6.
"性"在魏晋玄学美学范畴中特别富有哲学本体意味,从王弼、何晏到向秀、郭象,"性"一直为不同的玄学家所关注.对于玄学美学而言,"性"范畴的本体涵义,相应于魏晋时代的人文觉醒而被赋予崭新的意味,即它由之前主要表示宇宙存在的完满转为人生理想境遇的表达;到玄学成熟时期,"性"范畴标示着对人的生命美感给予终极性精神诠解,因而是一个极具人文蕴涵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77.
《文心雕龙》与《文选》都非常重视论体文。刘勰看到了玄学论文是魏晋论体文创作的主流,但《文选》显未反映这一事实。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一则《文选》所重在文辞富赡之作,《文心雕龙》则更重论体文的"理"性特质;二则萧统选文重视浸濡了儒家思想的篇章,所选论体文都有关国家政治、世道民心,刘勰一向重视各种学术思潮,自然包括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突出了论体文与魏晋学术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78.
汉初儒术"独尊"之时就标志着魏晋玄学所产生的土壤已开始被孕育,魏正始年间王弼的"贵无论"玄学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初步形成。整个魏晋玄学围绕着"有"、"无"之辩,"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和发展,郭象"独化论"玄学是其发展的高潮,到东晋中后期玄学发展趋于尾声。晋末"佛玄合流"是对魏晋玄学的佛教哲学化发展,而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则是魏晋玄学的道教哲学化转向。  相似文献   
79.
僧肇的"物不迁论"从大乘佛教的立场探讨了哲学上的动静关系,为魏晋时期玄学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展示了一个思考和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推动了魏晋玄学向隋唐佛学的发展.同时,僧肇借助于汉语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为印度学说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因此,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表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能够为思想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可能性和"再造辉煌"的条件.  相似文献   
80.
魏晋玄学与佛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的兴起 ,在思想理论领域为佛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机缘。玄学理论为佛学思想特别是般若空论的阐释所利用 ,因而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 ,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宗教地位。僧肇在批判六家七宗的同时 ,阐发了般若空观本义 ,既标志着佛学玄学化倾向的终结 ,又标志着佛学中国化在玄学的推动下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