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3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遴选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之一的邓兴旺,他领导的国家作物分子设计中心已经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该中心正在开发新一代杂交育种技术。目前已获得数个具有明确育种使用前景的基因;培育出了数个优良的水稻、玉米及棉花新品种。在传统中药的基因改良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环境治理相关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上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2.
<正>2011年8月,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功申报"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硕士点,该学科是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主要以对内蒙古地区经济和  相似文献   
23.
《阅读与作文》2011,(9):18-19
如果未来的宇航员在太空中有吃不完的胡萝卜,你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这种不起眼的作物在太空中优势尽显。  相似文献   
24.
中国农科院与70多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五”计划以来,共从国外引进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2.2万多份。国际合作项目近900项。每年来院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高层专家、学者稳定在700人以上。每年派遣出国学习的科技人员数量由2001年的480人提高到2008年的近千人。  相似文献   
25.
试验表明:小春改制预留行利用形式应多样化,生产上应以小麦十大麦、小麦十油菜为主。并用生态学的观点,对预留行利用后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6.
方舟子 《现代交际》2007,(10):13-16
人类已进入基因世纪,一个标志是"基因"一词成了日常用语,挂在每个人的嘴上。但是绝大多数人对基因的实质其实一无所知,只模模糊糊地知道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神秘东西。我们对自己不了解的神秘事物,会倾向于采取两种极端的非理性态度:或者崇拜,或者恐惧。一方面,为了迎合崇拜心  相似文献   
27.
陈燕 《小康生活》2004,(12):18-19
科学家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作物的特定的优良基因片段转移到被改造的物种体内,以获得性状、营养水平和消费品质等方面符合人们需要的新产品。这种基因组织结构发生改变的作物及其后代就是转基因作物(或转基因植物)。  相似文献   
28.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M0001-M0001
正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要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各级各部门要抓紧行动,党员干部在危难面前要为群众着想,做群众的脊梁。我们有应对大灾难的经验,有众志成城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有能力战胜这场灾难。2014年8月4日在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飞机上召开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时  相似文献   
29.
30.
界定了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为我国作物生产必须走集约持续发展的路子;对作物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全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物生产是关键,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二者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关系。并提出以禁绝陡坡地种植,改进耕作技术、持续增产、改善品质、发展产品加工、增加投入为主的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