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2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通过探讨蚩尤和黄帝的故事文本,并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对与之相关的族源表述加以分析.认为就多民族传统构成的中华文明而言,不同祖先的历史叙事是族群区分和互动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72.
黄帝轩辕氏是有血有肉、有史有迹、有子孙后代的真实历史人物,而并非神话人物,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都是以史实为基础生发出来的。应该让黄帝从神话回归历史,显示人文初祖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73.
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外力作用下启动的,内驱力严重不足,因而急需具有变革能力的权威来领导现代化。清政府缺乏领导现代化的能力,得不到国人的信赖,非但无法充当现代化的火车头,反而成了现代化的绊脚石。革命派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利用尊黄排满动员民众参与现代化,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清末尊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殊产物,是革命派争夺现代化领导权的必然选择。清末尊黄集中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诸多矛盾,同时发挥着助益现代化与阻滞现代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民风民俗中加深民族认同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感。我们不能指望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从生活实际中、从民风民俗中领悟中华民族的特征。通过旅游寻根、祭典祖先、解读家谱和考察节日,可以使青少年一代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75.
张闻玉教授在《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发表的《辛亥革命后的黄帝纪元》一文,介绍了清末黄帝纪元的几种不同说法,并着重考订了黄帝纪年的始年。然而张文的论述似乎与主题脱节,且在黄帝纪年的基本概念等问题上错谬多多,故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76.
司马迁撰《史记》,既不从盘古开天地写起,又不尊圣人之意从尧、舜写起,而著黄帝为首,定有原因.据探析认为,其用意在几个方面:其一是本着"实录"原则,不唯经圣,以信史为据;其二是树黄帝为中华民族不朽之典型;其三是借古讽今,以讽刺批判汉武帝好神仙的愚昧;其四是赞扬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以推崇道家.  相似文献   
77.
目前学界围绕"轩辕"名号来源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认为黄帝"轩辕"的由来与黄帝的制作发明有关;第二,"人因地名"与"地因人名"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三,认为金文中的"天鼋"即是"轩辕"的观点;第四,从音韵角度出发得出的其他观点。就目前学界的整体研究来看,因观察视角广、涉及领域多,多数观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78.
涿鹿大战是传说中黄帝与蚩尤等族群间的剧烈战斗.历代汉语文献对此作了多种多样的记述和解释.本文结合神话、正史及考古发现的相关表达,阐述古代夷夏各族因天灾人祸而产生的激烈竞争,直至在后期构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上的互补关联.  相似文献   
79.
在近代以前,根在河洛,根在中原,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常识性问题。人们在谈论华夏文明起源时都追溯到了三皇五帝,都将中原地区关于上古的传说当成信史。但近代以来,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却不断受到质疑。这些质疑虽然没有彻底否定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但至少使得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不再显得那么重要、那么突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热逐渐形  相似文献   
80.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人文始祖、姓氏之根、文化传统之根等追根溯源都产生在这块土地上。慎终追远、报本返始不仅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体现,也是当下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传承、创新和发展华夏根源文化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寻根"必将"问祖",那些在根源文化产生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在人们追忆祖先的记忆中被塑造成根文化的象征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