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51.
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对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直接影响。运用熵值法构造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借助基于邻域的三支决策方法划分城市类型,探讨黄河流域枢纽经济圈中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与地位,在此基础上,将各类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机制用时空演化树模型展示出来,找出时空演变过程中关键节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时间呈非线性的上升趋势,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差异。(2)5类城市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总体稳定,在黄河枢纽经济圈中,越处于核心位置的城市,发展质量越高。(3)经济能力是基础,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合作、绿色发展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丰富了城市类型划分的新方法,为分类施策、区域联动的黄河流域城市管理提供了政策启示,也为后续探索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2.
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2019年的黄河流域家庭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黄河流域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机制作用与异质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黄河流域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家庭的互联网使用意愿、金融素养与增加家庭财富来改善黄河流域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数字普惠金融对中上游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都有正向促进作用;相比于城镇家庭,数字普惠金融对黄河流域农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更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3.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特征,同时,制造业集聚还会扩大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无论是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还是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均存在路径依赖。(2)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上、中游地区呈现“U”型变化特征,而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的扩大效应呈现上、下、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54.
王邵军  李晓冰 《东岳论丛》2023,(11):132-147+19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协调共生对于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山东省沿黄九市的非遗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结合熵值法、核密度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山东省沿黄九市的非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水平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山东省沿黄九市非遗类型分布地区差异明显,主要特征为“三极三轴”,呈三横一纵的态势分布。2.山东省沿黄九市非遗资源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升明显,目前处于提升转型阶段,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布状态。超半数的地市处于磨合阶段,且发展状态集中表现为超前发展型与滞后发展型。3.国内旅游人数、旅游经济贡献、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资源品位度、资源丰度、传承环境是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5.
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模糊物元法探讨了2010—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测度阻碍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时间序列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在空间格局上,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从“中游领先”到“下游超越”的演进格局;在障碍因素上,人均水资源量是流域沿线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共同障碍因素,且不同省份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亦具有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6.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其高质量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黄河流域的特殊性与实践特征,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安全发展六维度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客观赋权,评价了2010—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及各主体功能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状态。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平缓上升,流域整体经济发展质量逐步向好。全流域在创新发展和安全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当前主要制约因素。流域内主体功能区中,优化开发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次之,重点开发区、生态重点功能区及禁止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其经济发展稳定性仍待提升。“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基于多元发展目标提升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包括以创新促升级、以协调促平衡、以绿色促转型、以开放促发展、以共享稳民生、以安全保防线;加快推进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分类高质量发展,明确流域中工业产品供给、农业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的功能划分。分类治理政策应优化流域主体功能区的分区和定位、强化主体功能区模式主体地位、健全相关政策的配套保障。  相似文献   
157.
王纪凯  张峰 《调研世界》2022,(10):78-88
本文通过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E-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2005—2020年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借助ESDA空间统计、α和β趋同检验法剖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GWR模型探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整体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阶段性”变化特征较明显,包括波动期、下滑期和回升期;(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其中,中下游地区长期保持效率领先地位,东西方向效率由U型演化为东高西低态势;(3)各变量系数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口素质水平贡献度最高,工业化水平正向驱动增长幅度最大,而优化产业集聚和提高环境规制的激励效应是提高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8.
159.
文章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9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深入解析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渐放缓。分省份来看,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青海和甘肃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波动性特征,自西向东递增的阶梯性分布态势发生改变,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偏移,并表现出向南北两个方向扩散的变化趋势,原本“东强西弱”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逐步被取代。(3)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要素支撑与制度环境,产业结构与科研成果转化则对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外商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聚集区,而科研成果转化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而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其余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0.
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分别从全流域和上、中、下游和地级市层面测度了2006—2018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了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探究其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绿色发展效率均呈“V”型变化趋势,其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绿色发展效率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2)从全局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空间相关程度是波动变化的,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从局部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地级市和较低的地级市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两极分化明显,且在2010年后集聚区域相对稳定,具体为下游地级市“高高”集聚效应明显,上游地级市“低低”集聚效应明显,而多数中游地级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