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50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着重缅怀萧乾先生卓越的翻译成就,评述他一流的人品和译作,使世人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这位蒙古族出身的文学家在翻译上的特殊贡献。以此对这位老人的去世表示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32.
钱大昕是杰出的经学家和史学家,他力排“二氏”,专主儒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形成了教人为善、立言不朽、修身修己等独特的儒者品格,这些品格是他为官、治学、做人的推动力和价值标准。钱大昕对儒学的专一来自于其治学、家庭、时代以及儒家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新考据派主要是指以傅斯年为领袖、以史语所为中心、以整理和考订史料真伪为职志、以"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态度相标榜的史料学派。该派内以乾嘉史学为依托,外以西方近代实证史学为应援,曾雄霸民国史坛达20多年,是当时声势最盛的史学主流派。钱穆与史料学派的领袖傅斯年的交往、二人治史异同反映了20世纪中国史学曲折而又多途并进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4.
国家图书馆文津阁所存臧庸《拜经堂集》中收录清朝乾嘉时代经学大师钱大昕的一则书信,未见于目前已出版的钱大昕的各种文集中。书信篇幅虽短,但其中涉及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包括钱大昕与臧庸等人的交游过程以及钱大昕关于"地"字上古音归部问题的观点等等。其中,钱氏关于"地"字古音归部问题的看法集中体现了他考求上古韵部的原则和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35.
莱辛的《拉奥孔》专论“诗画异质”,成为西方近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开端。朱光潜和钱锺书都以莱辛《拉奥孔》“诗画异质论”为契机,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从比较学上看,莱辛《拉奥孔》对于“诗”和“画”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本身属于比较性质,而由《拉奥孔》引发的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则堪称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典范。本文从比较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展开朱光潜和钱锺书对于莱辛“诗画异质说”的比较分析,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6.
文学类型的演变现象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经常探讨与研究的对象。文章通过分析《管锥编》一书之中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钱钟书的文学类型理论,认为文学类型的“大体”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变体”的动态演化物,而“变体”作为新旧过渡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司马迁与班固历史观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在历史观上的差异,对于研究《史记》、《汉书》乃至两汉历史有重要意义。以天人关系、封建正统史观、历史进化、经济观点为着眼点,并分析原因,力图找到学习两汉历史的门径。  相似文献   
38.
文章分析了贵州黔东南方言的五种程度表示法:状语表示法、补语表示法、重叠表示法、构词表示法和比较句表示法,并将黔东南方言与普通话、苗侗少数民族语言的程度表示法作了对比。文章认为,黔东南方言程度表示法受到当地苗、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倡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倡导终身学习,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钱伟长教育思想是我国高教领域宝贵的思想资源,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了钱伟长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座落在钱伟长教授家乡的江南大学,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钱伟长教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江南大学在学习、研究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40.
<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汉武帝太始四年和征和二年两说.徐朔方先生赞同王国维太始四年说并驳斥程金造<从报任安书商榷司马迁的卒年>有关征和二年的观点.分析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徐先生由于在一些地方误读文献,加之忽略了一些历史和生活常识,故而其<补说>并不能够证明<报任安书>写于太始四年,因此赵翼和程金造关于<报任安书>写于征和二年的观点应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