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807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5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范丹等 《统计研究》2021,38(9):60-74
为探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健康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及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双重差分法(Logit-DID),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考察“大气十条”政策的健康改善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探讨环境健康不平等的内在原因 研究发现:“大气十条”实施带来显著的健康效应,该政策不仅能有效控制与空气污染高度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占比,还能够间接降低受空气污染影响较小的疾病病情。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控制PM2.5浓度改善公众健康,同时该政策对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烟(粉)尘等其 他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起到了协同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环境福利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大气十条”政 策显著降低了疾病高发人群的发病率,且对女性、城镇居民和低、高年龄段等疾病高发人群的健康影响更显著。本文为政府构建环境健康公平发展路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32.
周春兰 《学术界》2012,(6):174-180,288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3.
"普世价值"之争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思想带来矛盾和困惑,对此,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科学揭示"普世价值"的实质,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4.
The article provides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photographic salon exhibitions in the 1950s. In South Africa and abroad, there was a resurgence of photographic societies from the early 1950s that encouraged amateur photographers to create images based on a distinct visual grammar, thereby offering them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to display their work but to compete amongst each other. Subsequently, salon exhibitions produced work that would be judged on its pictorial rather than strict representational value thereby depoliticis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On the other hand, this article seeks to place this practice in the realm of racial segregation under apartheid by considering the deployment of the “black subject” in the native rural reserve in Joseph Denfield’s (1911–1967) work. Through a study of his ethnographic photographs which were exhibited internationally in this period as pictorial work, as well as his intellectualisation of his practice as native photography, it argues that the space of the salon allowed him to pose the “native question” pictorially, that is, provided a discourse through which the “native” could be “known” and ordered.  相似文献   
35.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s over the past decades have see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various narratives, but no other narratives speak to the emerging urban middle class's fear and anxiety more palpably than the stories of the maid. However, despite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maid stories among urban viewers, most of these stories do not resonate with domestic workers themselves. How do we make sense of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maid stories among urban viewers? And how do we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tiated capacity to resonate and identify with the characters among viewers? These are important questions to consider if one is to understand the new cultural politics of power and social formations in post-Mao China.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some of the crucial ways in which a controlling gaze is facilitated and naturalised by the visualisation of place and space in these dramas. Then, through both critical analyses and engaged ethnography, I demonstrate how two sets of controlling gaze—everyday and televisual—reinforce and justify each other. Finally, I advance the concept of “peripheral vision,” which, I show, denies the modernist “master” narrative of the city and, instead, empowers the subaltern figure with an epistemological position of “eye-witness” and anthropologist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36.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信息变得更为透明,民营经济若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出适合企业的发展路径,就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利用互联网探索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存在领导层网络意识淡薄、难以改变旧有的商业模式、构建网络平台能力差、与合作企业之间存在信任短板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平台利用上缺少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并且抓住机遇,融入“互联网+”的大潮中,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努力构建网络信息中心平台,提升民营企业互联网接入水平,政府也应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7.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地位与作用的美学理论,在解读与赏析文本中可以拓宽研究的视角,更深层面地挖掘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李尔王》的叙事话语与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从作品情节、人物命运、叙事语言、叙事风格、意象、宗教色彩等方面力求突破文本限制与障碍,以期让独具魅力的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38.
针对工科大学物理在小班化进程中的师生角色转换和课时不足等问题,分析了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和模式,并结合高校培养目标,从物理理论和实验的关系着手,提出一种将两者融为一体的课程模式,经由多角色教师团队、“全”和“精”的教学内容和开放的教学模式,搭建起理论和实验“承上启下”的桥梁。学生在实验平台上的具体实践表明,这种小班化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益活跃,且逐渐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以2008—2015年766起海外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在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形势进行 SWOT 分析的基础上,就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并购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助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0.
借助于两性之间的性巫术来促进农业丰产的现象业已消失,但它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仍然在农耕信仰当中有所反映。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方,因此安土重迁、丰衣足食、风调雨顺自然成为当地农耕文化追求的目标。凉州地区的农耕习俗中的送耙齿、送“粪馍”、种子的贮藏、男耕女播等事象中,至今仍留有先民生殖崇拜的印记,它既是凉州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的延续,也积淀着劳动人民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