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807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5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铁凝在《玫瑰门》中塑造了姑爸、竹西、司漪汶、苏眉四位典型女性形象,她将这些女性放置在与男性的不断周旋中,来展示她们的苦难生活,从而揭示出女性由身体觉醒到灵魂觉醒从而完成自我觉醒的艰辛历程。同时,以苏眉为代表,女性开始有意识地争取自我的解放,在苏眉身上,可以看到铁凝对女性实现自我解放可能性的有益探寻。  相似文献   
992.
任明华 《齐鲁学刊》2013,(1):132-136
明碧山卧樵纂辑的小说选本《幽怪诗谭》,具有理论批评和文献方面的独特价值。书中小说作品共穿插诗词约410首,以诗歌为主体,是典型的"诗文小说"。这是对明代诗文小说创作实践和范式的总结,体现出明代有意幻设的小说观念和追求怪奇、娱乐的审美功能。编者对作品的时间、情节等进行了改动、增删,虽有迎合读者心理和趣味的意图,总体上却提升了原作的艺术水平。同时,还保存了许多明代小说作品及诗歌,具有重要的文本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诗歌内容要求的最高标准即"不虚美、不隐恶"。二是诗歌运用拟人、用典、比兴等手法时要符合事实,文字简要而不可浮夸。三是诗歌追求实录的目的是"惩恶劝善、观风察俗"。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具体表现在对鲍照及乐府诗的推崇、对庾信及徐庾体的评判等方面。而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理论与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994.
Taking a cue from recent works that assert the importance of affect in politics and critical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affective strategies employed at Yūshūkan, a war museum attached to the controversial Yasukuni Shrine in Tokyo. Although its revisionist historiography has been generally discredited by historians, over the last decade Yūshūkan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key public site for neo-nationalist war memory in Japa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o understand Yūshūkan's appeal we need to address the affective economy it produces around the stories and images of the fallen soldiers. In particular, I analyse the image of kamikaze as a ‘sticky object of emotion’ and ‘somatic marker’ that is both emotionally charged and culturally mobilized. I examine sever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its affective capacity: the culturally specific trope of the tragic hero and the aesthetics of self-sacrifice; an emphasis on their ‘ordinariness’ as fathers and sons; and the naturalized, almost moral expectation of the current generations' indebtedness and gratitude to the war dead. A close reading of the museum exhibits, catalogue, website and visitor books suggests that Yūshūkan's rhetorical force relies on the kamikaze icon's ability to arouse visceral and intense emotions. Produc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ffect and discourse, history and memory, kamikaze is a heavily loaded sign central to Yūshūkan's affective and sub-discursive mode of communication. By illustrating how Yūshūkan mobilizes subjects into its patriotic history and identity via emotional authenticity, I hope to ad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scholarship that predominantly focuses on the discursive content of Yūshūkan's historiography or religious-spiritual function of mourning. More generally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thinking through the role of affect in collective war memory by offering a culturally and historically specific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995.
在甘南藏区郎木寺的回族村落,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名为"十三花"的宴席,具有较丰富的社会与象征意义。"十三花"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回族饮食传统,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十三花"成为回族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的场域,通过对乡土秩序的展演,地方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系得到重温和强化,社会网络和文化意义得以构造。  相似文献   
996.
山东省是中国对外贸易大省,也是遭受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目前,对山东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日益增多,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导致企业原有客户源流失、竞争力下降及遭受到来自于贸易救济调查的连锁反应冲击。虽然为了有效应对贸易救济壁垒,山东省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强化了信息服务,加强了对企业的调研和培训,但是仍需要国家不断完善反倾销、反补贴等方面的立法,并对企业做出积极的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引导企业"走出去",以有效规避贸易救济壁垒。  相似文献   
997.
世初之初,我国学术界围绕孟子论舜的案例和《论语》“父子相隐”的观念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实际上,普遍与特殊这种西方式的两分模式并不是解读任何文明、文化、伦理价值的唯一标准,对孔子思想的真实理解应回到《论语》文本本身。“亲”“仁”“爱”“礼”只有层次上的差别,无根本性质上的对立,“亲亲”是“仁”“礼”之根源,血亲是人伦之情的发源地。重视家庭的儒家传统文化,超越一切功利的“亲亲之光”对缓和当今多元主义文化的冲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汉唐时期,“蚩尤旗”被定义为类彗,而后曲象旗的天象,是兵灾、国丧等灾异的征兆。在汉唐典籍的有关记载中,有为了硬套事应而出现史实错误,如有一次天象不同文献所载事应不同等现象的出现。而“蚩尤旗”的占辞可能也经历了术家根据天象之后的时事,结合现实政治而加以修改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当时民众之所以迷信这些天象星占,是与汉唐时期的现实政治情况,阴阳五行为主的主流儒家思想、佛道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别有用心者的利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99.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的“反三位一体”宗教观中,“精神”比“圣灵”更为准确.掌握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和理解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00.
当代中国美学以否定西方经典美学思想为开端,致使美学学科失去自身的知识依据,完全受制于哲学的主客观问题而不能就美本身的问题展开,因而出现“非美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在试图消除“实践论美学”偏颇时,又以存在、生命、自由为本体,把美放大成生命的全部,呈现出“泛美化”倾向。当代中国美学只有回到美自身的领域,科学地传承美学固有的经典思想,尊重美的边界及审美事实,才能真正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