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315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意象造型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在不断的发展与出阿奴革新,为了能够实现对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的创作,本文进行重点的分析.通过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意象造型的延续理解,然后通过传承与拓展,希望可以让其研究更加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当代,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性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国画与其相关的诗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类别的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合理的运用色彩,使作品充分展示出其独有的魅力,从而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对中国画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中国人物题材画作在运用色彩方面特点较为鲜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通过探讨中国画人物题材中色彩运用的特点和内容,以期促进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说到传统笔墨,人们脑子里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传统中国画走向何方,一直是业内人士探讨的话题. 大家似乎容易陷入笔墨中而无法自拔,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有许多人批评徐悲鸿,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更有甚者宣称笔墨等于零.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懂传统,完全不懂笔墨;另一种是对传统有相当深厚的把握之后又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吴冠中.  相似文献   
16.
张伟平 《公关世界》2016,(4):111+110
当今中国画坛,乱中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关注的必然。这种必然正在校正当代画家的发展方向。这样,陈天增在中国美术学院对传统研习的成绩就成了他立足画坛的"法宝"之一。大家常常愿意这样解读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学习而又时常温习所学,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但是我更乐意这样解读它(因为古字里"习"也有实践的意思):学习而又用实践的成果证实了你的学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陈天增学习时的艰辛与他现在  相似文献   
17.
绘画语言经过人类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渐把最优秀,最精彩的部分传递到我们手中。充分地学习和研究古人流传下来的绘画语言,对于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人类之间相互交流需要语言,那么对于画家来说,绘画语言就是作者与观众进行交流的直接方式,它表达出画家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在绘制一幅完整的作品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创作什么样的作品用怎样的绘画语言来达到理想的创作效果,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现今的中国画已经是缤纷绚烂的多元化世界,但是却始终不变它特有的思维模式,仍然坚持着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目前我们在学习画画时几乎对于绘画语言是一种忽略,可能只是在所要达到的效果之时使用一些简单的表面的语言。我们要加强对绘画语言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丙利曾先后工作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和中国书画报社。南开大学艺术博士,师从尹沧海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0年获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2004年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优秀作品展2005年参加首届中国写意画展2006年参加黎昌第四届青年中国画年展金奖2008年参加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2009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作品展2011年东方既白——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1年参加墨迹·心迹中国画作品三人联展2012年参加中意韩名家佛罗伦萨精品展2013年参加澄怀观道——陈丙利山水作品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现代面料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文章针对面料设计出现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将中国画元素引进面料设计中,并在面料工艺处理、褶皱处理和拼接处理中,成功加入了中国画元素.通过分析中国画元素在面料设计中的优势,表明了中国画元素的借鉴和应用将成为未来面料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文祥 《回族研究》2012,(2):137-141
编者按:曾杏绯,又名曾瑜,女,1911年出生,回族,江苏常州人。从画70余年,以工笔没骨花卉见长,尤其擅画牡丹。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八届美展和《百年中国画大展》,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画家作品选》《中国当代女美术家作品选》等大型画册,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收藏。她是清代以来中国画坛最长寿的女画家。目前,在宁夏党政领导的关怀下,"曾杏绯绘画艺术馆"已经立项并在银川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