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134篇
  免费   3385篇
  国内免费   532篇
管理学   29940篇
劳动科学   1944篇
民族学   3840篇
人才学   4817篇
人口学   1781篇
丛书文集   35633篇
教育普及   6篇
理论方法论   8055篇
综合类   60344篇
社会学   14739篇
统计学   11952篇
  2024年   670篇
  2023年   2466篇
  2022年   1152篇
  2021年   1732篇
  2020年   1857篇
  2019年   1922篇
  2018年   946篇
  2017年   1527篇
  2016年   2478篇
  2015年   3761篇
  2014年   10058篇
  2013年   8436篇
  2012年   10539篇
  2011年   12422篇
  2010年   11802篇
  2009年   12527篇
  2008年   14284篇
  2007年   9774篇
  2006年   9260篇
  2005年   9616篇
  2004年   8765篇
  2003年   8317篇
  2002年   7513篇
  2001年   7370篇
  2000年   5756篇
  1999年   2058篇
  1998年   1363篇
  1997年   1079篇
  1996年   841篇
  1995年   498篇
  1994年   418篇
  1993年   396篇
  1992年   301篇
  1991年   344篇
  1990年   368篇
  1989年   279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92.
93.
《社科纵横》2019,(12):6-9
在新历史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习总书记针对时代发展现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已被写入党章,其具有的时代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值得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分析,对该思想的时代价值展开全面探究,旨在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义,推动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4.
95.
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之后列宁通过对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推动俄国实现"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对"跨越论"的又一次成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跨越论"的新发展,并在此驱动下向更高层次迈进。历史与现实证明: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障,适应基本国情是根本准则,坚定四个自信是直接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跨越"塔西佗陷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相似文献   
96.
97.
自联合国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福建省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但是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明显,许多金融资源都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则无法获得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以Sarma提出的IFI指数理论为基础,构建福建省2005-2019年的普惠金融指数,得出福建省普惠金融目前处于较高水平,在测度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之后,建立福建省2005-2019年福建省农村发展的经济指标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得出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影响,即发展普惠金融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8.
制度形态具有二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就是抽象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中国的具体化,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经历了一个"二次抽象"的过程,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抽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具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随着具体—抽象—具体的制度构建逻辑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逐渐形成并具有了独特的内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认识有必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资本主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三种形态以及"中国模式"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99.
高等院校中的历史学专业受到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路径相对偏窄,而属于基础教育类别的历史教师逐渐成为"师范类"历史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进而对广大"非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公共史学课程的设置成为突破高等院校历史学科建设瓶颈的有效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协调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的逻辑关系,而且有利于拓宽历史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良性循环.公共史学课程的建设要求高等院校重塑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以市场和公众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结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和实践课程发展的政策要求,利用综合性院校的学科多样化优势,注重历史学与经济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加强以服务公众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