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321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605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孔子养生思想的历史文化解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是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调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树立健康的身心观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论语》等原典的研究,发现孔子有践履中庸,心平气和;言说天命,调整心理;面对困境,心常坦然;饮食习惯,讲究卫生等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受到历代医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孔子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的理想境界。孔子的养生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2.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3.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实践理性的反映。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各种因素的耦合,使传统文化具有了复杂性。重视实践理性的民族性和"一"于"道"、"一"于天理、"一"于礼义的封建性在中庸思想里都有典型体现——所谓"叩其两端竭其中",就是这种"一"于"道"的封建性本体论趋向与"叩问"二元的现实实践趋向的多重交叉,形成了"一"中有"二"、"二"中有"一"、以"一"为体、以"二"为用的中庸思想结构。其缺陷是"中"与"庸"即"用"失衡、封建教义与现实实践失衡、封建教义之"一"与现实实践的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之"二"失衡。我们认为,庞朴先生"中庸"即"三分"的观点,是消解这种"一、二、一"僵化结构的时代性创新,具有实践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74.
唐前古小说,抉异呈怪,不仅历代好之者甚众,且于小说史也大有价值,故搜求整理者代历代不乏。但考察前代的搜求整理,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李剑国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说辑释》,在借鉴《古小说钩沉》与《唐人小说》体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辑释体,创制出了一个古小说整理乃至古代典籍文献整理的科学体例。  相似文献   
75.
建立于书院教育基础之上的朱熹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一教育思想与宋代理学家的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在朱熹教育思想实践中,表现为朱熹主张以“形而下”的“格物致知”方法为指导,通过《小学》《大学》的学习,达到“为己成物”目的的初、中等教育;以“形而上”的“大而化之”的理想指向为鹄的,通过《中庸》的学习,达到“明诚两进”为目的的圣学(高等)教育.对朱熹《中庸章句》中呈现的理想色彩浓重的圣学教育思想,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意义的发掘,似乎长期被人忽视.探讨和研究从而揭示出朱熹的以“达贤成圣”为目的的这一元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理论意义,甚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6.
《礼记》中称引孔子言论计有260则,杂芜真伪难辨。本文选辑《论语》及他籍未载而对研究先秦后期儒家学说发展史有研究价值41则。  相似文献   
77.
就哲学内涵而言,卓越教师追求人格健全与完善、具有自我超越精神,能够演化一种“生生之意”的教育,并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德性。从人格结构的角度来说,卓越教师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审美情怀与实践能力五种人格素养的基本特征,并论述了其内存的关联,把对卓越教师的人格结构理解为德、智、乐、能发展的综合。  相似文献   
78.
基于4批共949份调查问卷数据,首先探索目前中国情境下中庸价值取向的结构内涵,得到“执中一致、慎独自修、消极成就、消极规避”4个维度,其中,“执中一致”是中庸结构内涵的核心,描述了个体与周围情境互动时的价值取向.然后,基于参照框架效应理论发现,相比于集体主义,中庸能更为有效解释中国员工的帮助行为;在高和谐导向氛围的情境下,中庸对集体主义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9.
选取等效的新浪网、时光网、搜狐网和IMDb的口碑评价量表,以大学女生为调查对象,对6部热播电视剧进行口碑评价,得出中庸思维影响潜变量测评的结论.中庸思维的论证是通过研究被调查者内心已经有了一个特定打分倾向后对被测客体会如何打分来进行的,并通过计算条件均值的方法来验证.实证表明,被调查者内心有了一个特定打分倾向之后,依然会不自觉地偏向中心点给被测客体打分,验证了中国文化中中庸思维对潜变量测量的影响.另外,数据呈现出负偏现象,更多地是反映了被测客体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80.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X整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鑫 《管理学报》2015,12(2):157-166
对于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哲学基础这一问题,黄光国和李平有着截然相反的判断,他们的观点可以看成是对立的两极。基于此,试图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开辟一条中间路线:既不完全同意黄光国关于本土研究必须采用西方科学哲学的判断,也不认同李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哲学诠释,而是通过融会阴阳思想、儒道哲学、波尔互补原理及黑格尔辩证逻辑等中西哲学元素,尝试建构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道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样的一种哲学观可以被称之为X整合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