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208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8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归有光以一系列抒写自己的身世和家人、朋友的生活琐事的散文而闻名于世。深得情理之间的中庸性是这些散文的突出特征,而这种中和之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心性特征以及散文这种文体发展的历史趋势等诸因素都有莫大的联系。这种中庸性也赋予了归有光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02.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103.
道,乃道家的最基本范畴,本义为道路;而道路是因“到达”而成就,因此“道”的音义为“到”.作为哲学范畴的“道”,通常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合乎大道就是符合“道”的认知和行为,谓之“到位”.“到位”就是合适、正好(不多不少),达到“道”内在而本源的“位”,是道之用.在这意义上,不偏不倚之中庸便是“正好”的状态,亦即“到位”的境界.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实质上追求的是处世做事如何“到位”.而《周易》的持中思想正是爻的“当位”问题.由此,道家之道与儒家之中庸在此体用会合.道与到位的体用关系在以“正”为原型的政治哲学中,呈现出新颖独到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4.
苏轼一生虽没有专门的书论著作,但是在他诸多的题跋、札记、随笔等文字材料中却零零散散地体现着他独树一帜的学书心得,这些论述都是他书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在他流传至今的墨迹中也可以明显地找到与其书论相辅相成的影子。本文在他零散的书论语句中提炼出尚意思想、尊古思想、中庸思想、生命思想四个方面,并相应地举出苏轼流传于世的字帖为例证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5.
中庸与和谐是两个非常有特色的本土概念。中庸思维是中国人最为凸显的思维,也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谐是当今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的主题。本文以重庆、广西、广东、上海若干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西方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探讨中庸思维、组织和谐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庸思维对员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庸思维对组织和谐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组织和谐对员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承担了一定的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鲁迅“破”及“立人”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人"是鲁迅一生战斗的主要目的,而"破"则是他"立人"的主要手段,其"破"多"立"少,"破"深"立"浅,巧于"破"而拙于"立",这一切都跟鲁迅偏激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偏激,所以深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破"的层面上,鲁迅不愧为"现代圣人"与"民族魂"。  相似文献   
107.
司马光是宋代<中庸>诠释的儒家先行者之一,但其<中庸广义>一书佚失已久,学者鲜能了解到其具体的诠释思想与理论特色.笔者根据卫涅的<礼记集说>中所辑出的若干材料,与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中的相关材料相结合,从经学史与道学史的双重脉络来具体讨论司马光对<中庸>"性"与"诚"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诠释.从后来成为主流之道学的学术范式看.司马光对"性"与"诚"的论述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看,司马光提出的诸多问题,不论其论"性"还是论"诚",都成为了后来道学的核心语汇.因而,不论是义理上还是经术上,司马光一方面承接着汉唐之旧传统,另一方面虽指向了宋明之新风气,但又尚未达到穷深极微、洞彻心性本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8.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强势的译介语文化,使其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就要向目的语语言及文化规范靠拢,翻译规范便由此显现出来。在扼要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本质分类后,本文通过对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的分析论证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9.
"中庸"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它有着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它进行贬损、排斥。实际上,"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交际处事、为政治国等方面不但深刻、实用,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人的主题是永恒的,"中庸"作为方法论在当代社会当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0.
<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其一大依据,盖与"性"在<中庸>之突出的地位关联.以为<庸>无"心"却精言"性",<学>一"性"而放言"心",应已无关乎其时代之"心性"范畴究为成熟或定型的问题,乃大抵系<庸>重架构"内圣系统",而<学>偏经营"外王系统"的意趣呈现."天命之谓性"的注家轨迹,乃系印刻着时代发展之印痕,也跟思想分派缠绕莫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