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光绪辛丑年间中西外交中的礼仪争论,既是乾隆以来相关争论的延续,又反映了随着实力地位的转变以及主客实际身份的互换,中西在外交礼仪的制定以及实行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转移。时人面对既不能决裂、又不能屈从的礼仪困境,种种调整和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礼仪与国家体制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2.
杜维明对贯彻新儒学三期的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以西方话语为背景展开的新儒学研究等于是将儒学客体化,而儒学的真实问题以及精神特性就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中消隐了。杜维明放弃了从终极存在的角度追问儒学宗教性的思路,回归人自身,从儒学中寻找人对于终极存在的体验,提出儒学独特的认知方式--“体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儒学的宗教性在于对终极存在的肯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33.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34.
中唐诗人刘禹锡从顺宗贞元二十一年始任屯田员外郎,到文宗大和元年继任主客郎中,其间跨度达二十三年之久,这在唐代郎官中极其罕见,甚至对后期的郎官文化都产生了影响。刘禹锡三任郎官、四任刺史,长期的京城任职与刺史外放,对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郎官经历与诗歌创作关系较为密切。具体而言,表现在诗歌中的郎官意识非常明显,其中的刘郎意象在中唐成为郎官的代名词,并在文士中流传广泛。郎官期间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了郎官悠闲精致的生活,游园与宴饮是最主要的两大主题。诗歌酬唱则成为其任职郎官期间的主要创作形式,在唱和形式和诗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新变,从而掀起了中唐唱和诗创作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35.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且还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从人对自然的态度即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的角度来谈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此说明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6.
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张为在其诗选评论集《诗人主客图》中把中晚唐诗人78人分为“广大教化主”、“高古奥逸主”、“清奇雅正主”、“清奇僻苦主”、“博解宏拨主”、“瑰奇美丽主”六系和“主”、“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5等。这种评论法遭后世颇多非议,然而将其还原至当时的文化语境,透析其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本形式不仅蕴含着作者崇儒尚道的诗学理想,而且还传达出作者因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够实现而转以参禅问道的事实。  相似文献   
37.
历史记录着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行程。在对自由的探索中 ,中西哲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以致于自由的实现形式、程度和功能都有不同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自由的隐性与显性上。本文将论述中西自由观的隐性与显性的表现及其成因 ,力求在对比中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8.
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之后又发展出话语研究和批判话语研究。这种关注重心的变化和拓展深层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演变。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从思考自然开始,发展到思考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明确区分了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世界,这种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认识方式在整个近代西方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之后,康德系统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但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直到马克思才把认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与理性至上的认识方式相对,以强调人、批判理性、批判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壮大。梳理哲学认识论的发展脉络才可以明确从语言研究到话语研究演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9.
"文之为德也大矣"引发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解读,可谓"尺水兴波",余韵无穷。从新文化运动直至当下,基于不同历史语境及话语模式,许多学术解读尽管与原初之意存在差异,但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近《文心雕龙》中刘勰的原意,笔者借用童庆炳先生的"照亮"说,在现象学视野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显现"进行异时空的照亮与解读,厘清"文"与"道",并由"文"鉴"道",索"道"观"文",在本质直观和主客交融的层面上,鉴照洞明,使"文之为德也大矣"历经无限衍义后归于作者初衷。  相似文献   
40.
荀子哲学思想具有整全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将荀子作为一位系统哲学家来探究。为将荀子理解为系统哲学家,首先必须将其视为一位分析哲学家。这一点得益于已故哲学家柯雄文的相关研究。而整合荀子的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以使我们对于荀子比以往有更加充分而深入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揭示荀子体现在其人性、语言、知识、道德和政治治理五位一体主张中的自然与社会有机统一的宏阔视域,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及当前学界一个颇具启示意义的研究理路。这一研究理路,对于全面、完整、公允地认识和评价传统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