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5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13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19篇
人才学   60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838篇
理论方法论   291篇
综合类   4130篇
社会学   253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422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41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由于一些原因,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引发对“真实”“虚构”问题的讨论,而西方则不同。“文”与“诗”也分别是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两个概念。了解它们的渊源和差异,对于理解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两组重要诗学价值——“真与虚构”和“文与诗”在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52.
53.
《文木山房诗说》以“后妃”为题,专就《关雎》诗旨做一般性的理解和认识。虽无特别的见解,但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吴敬梓的文化思想有相当佐助。概言之,吴氏倾心于传统“经学”之术,仍不贰乎儒家道统。  相似文献   
54.
新军第九镇起义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昌起义后 ,南京成为清廷残留在长江南岸的最后一个反动堡垒。清廷对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新军第九镇严加防范 ,并迫使其撤出南京。错失时机之后 ,新军第九镇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弹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仓促起义 ,从而招致失败。  相似文献   
55.
五代广西文学是广西文学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上承唐代文学的优良传统,五言律诗的形象思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产生了不少名句,也使七律登峰造极;下启宋代文学的先河,词人的继出,辞赋家的出现,都使重视音韵学的宋代骚坛增添了异彩。尤其是群体诗人的形成,骚人墨客之间的文学交往及其创作活动,对文学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诗论的问世,也有其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试析钱谦益对胡应麟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后期的胡应麟在文学理论及治学方面颇有建树。钱谦益站在贬斥文学复古思潮的立场上对他的评价有失客观和公允。因为 :1.胡应麟和王世贞的交往实以王世贞对胡氏才学的赏识为前提 ;2 .《诗薮》虽有附会《艺苑卮言》之处 ,但多卓识独见 ,不失为一部自成体系的诗话力作 ;3.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胡应麟对明诗的有关论述。  相似文献   
57.
本文认为:第一,诗的典型不能归结为诗人自我的典型形象,因为并非所有诗都有诗人自我形象,看不到诗人自我形象的诗,未必不具典型意义;即便部分诗确有诗人自我形象,这类形象在实体性和具体性方面,也不可等同于叙事戏剧作品的典型形象。第二,诗的典型也不能归结为意境,因为就内涵而言,意境主要是一个表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与典型作为表示个性与共性关系的概念是不同的;就外延而言,意境是一个有严格的历史文化规定性,有更多与中国古典诗词相联系的特定概念,与典型作为适用于各类艺术和诗的普泛概念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8.
换韵与情绪宣泄关系十分密切,从王令《梦蝗》诗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从《梦蝗》诗的换韵中人们可以有效地把握王令诗的情绪节奏变化特征,真正理解作为"蓄含悲愤"而又"笔力恣肆"诗人的情绪结构本质。  相似文献   
59.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集》和《全宋诗·苏轼诗集》中的苏轼佚诗《秋日寄友人》进行考辨,认为此首诗歌不是苏轼的佚诗,应是北宋初期张泳所作。另外.考察发现吴宗海先生所辑佚的《苏轼佚诗三首》都已收入《苏轼诗集》,仅是诗题不同而已,属于重复辑佚。  相似文献   
60.
四川历来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被古人誉为“优游天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公元669年5月“自长安观景物于蜀”。写下了“入蜀纪游诗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地、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在他之后,诗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别一世界”。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盂入蜀,还写下了这样的观感:“入四川更惊其人工生产: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条,其农之勤可知。入其市,人工制造的物品,陈列满场,且发运他省者相望于道。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加点缀,即可成为一东方的巴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