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作者认为中国新诗脱离传统的轨道,本身便是由于"城市之光"的激活,但长期以来,城市并没有支配中国诗人的想像力.当代香港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点不足.从"望乡"到"望城",从抒写"乡愁"到表现"城愁",香港的城市诗歌走过了一段从浪漫诗歌到现实诗歌再到诗歌现实的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22.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而又优美的双重人格,而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而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而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23.
《中国合伙人》在向观众讲述三位主人公成功历程的同时,也重释了成功经验。这一重释建立在导演陈可辛独特的讲述策略的基础上,他将主人公的成功历程与他们不断转换的身份意识相沟通,用异于传统男女叙事伦理的手段以线性的发展脉络来表现女性如何实现逆袭,从而建构男性的身份意识,重新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成功故事。此后三者身份地位的翻转变化,则是他们重构人生理想蓝图的催化剂,重逢的遭遇成为加速理想实现的动力。在诠释成功的同时,陈可辛也努力在召唤青春记忆和友情伦理,这使得影片散发出浓厚的怀旧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得益于陈可辛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24.
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其民族文化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3,(12):114-120
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 ,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 ,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 ,一旦“失其本居” (旅 )而游于外 ,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商业经济萌动与旅游观念更新带来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对该旅游热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加以分析 ,可以更好地印证古代特定经济背景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张若渔 《金陵瞭望》2008,(24):15-15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名作《乡愁》沉郁顿挫、愁肠百结.诉尽两岸人民的离情别绪。而今.惆怅的乡愁可以平复了.时代大势浩浩荡荡.两岸“大三通”的愿景拨云见日,“两岸一日生活圈”崭露峥嵘,台湾海峡天堑变通途,历经60年的苦苦等待和深情对望.于今两岸同胞终于可以心手相连。  相似文献   
26.
当前兴起于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乡愁、怀旧情绪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它的产生原囚来看,确切地说,它往往是社会发生变迁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通过对过去的重构和再造,不自觉承担起了对人们所遭受的文化伤害的"救赎"与抚慰功能.而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的文化矛盾,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7.
林海音的女儿情结与文化乡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年情结在时空中的绵延和扩展孕育出林海音的女儿情结;女儿情结中沉积的历史负累使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停留于泣诉和哀求,并由此对男权文化所规定的传统女性角色表现出难以割舍的亲和;女儿情结的滋养使林海音的乡愁漫出了地域界限,追寻着传统的人伦和谐。溯求自我的精神源流;女儿情结与文化乡愁的交融互渗构造出林海每音创作精神结构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28.
鲁迅对民族苦难和前途的思索是在对本民族强烈的文化希冀中展开的。他企求以文化透视"铁屋",以文化助长人性,通过文化唤醒国人的魂灵。鲁迅的超前意识注定了他的孤独和不被理解,于是鲁迅便只能寻找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乐园",以慰藉他在群愁广众下的孤傲心灵。  相似文献   
29.
当前兴起于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乡愁、怀旧情绪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它的产生原因来看,确切地说,它往往是社会发生变迁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通过对过去的重构和再造,不自觉承担起了对人们所遭受的文化伤害的“救赎”与抚慰功能。而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的文化矛盾,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