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萍子 《社区》2012,(11):10-10
年年节物欲争新。玉颊朱颜一笑频。 勾引东风到池馆。春前花发自迎春。 ——(宋)王安中《迎春口号》 二月份有立春、雨水两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表明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2.
周琴 《老人天地》2014,(4):32-33
4月5日,农历三月初六,这一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传说与历史之间:介子推并非被烧死
  关于清明节,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忠心护主19年。后来重耳回晋国当了国君,介子推不肯受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耳搜绵山找不到他,便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每年清明之前几天不生火,只吃冷食,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为清明,这便是清明节的起源了。  相似文献   
23.
《秘书之友》2014,(9):F0004-F0004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相似文献   
24.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还在于它的升华和再创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体验中有所获、有所感,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相似文献   
25.
《晚晴》2020,(1):64-64
看半小时漫画,传统节日的来历瞬间一清二楚。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仅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就让读者通晓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九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本书延续了半小时漫画系列既严谨又搞笑的风格,让你在哈哈大笑中学到传统节日的真正来历。  相似文献   
26.
惊蛰     
《秘书之友》2014,(3):F0004-F0004
天气回暖 春雷始鸣 惊蛰,古称“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相似文献   
27.
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七衡图就是太阳运行的轨道。作者找出了太阳在七衡图六间轨道上的运行情况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并将七衡图与现代地理学的联系加以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七衡图、十二辟卦以及太极图,三者是统一的。太极图的太极线在其众多内涵中还有反映太阳波动的含义。  相似文献   
28.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农事观察、探索、研究和总结的科技产物,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沉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在指导人们的农事活动中,也对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征,如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和寄托性;二十四节气虽然出现较早,却极显科学性,内容也极丰富。  相似文献   
29.
《秘书之友》2013,(6):F0003-F0003
六月:晚睡早起宣畅通泻 天气特点:六月是夏季真正的开始,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农事种作都以这个节气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越来越低。所以,农民俗称“芒种”为“忙种”。  相似文献   
30.
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人能一口清地讲出今天的"洋历"(阳历、公历)是几号,阴历(农历)是初几和星期几。这使人们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感到诸多不便。因而笔者萌生改革历制的想法,虽不成熟,也是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