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人民服务"与"以人为本"有其各自特定历史内涵,二者在历史进程的交集中由"差异"逐渐走向"趋同"."为人民服务"与"以人为本"的共性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本"、"人的全面发展"、"民生"、"民权"的凸显和对群众"住房"、医疗及教育的逐步人性化与福利化诸问题关注上.  相似文献   
22.
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汇通性研究的主体,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构成了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文本之间互文性的客观存在使异质文化(如中西文化)诗学理论文本间互为交织、互为引义、互为转换的网络互渗层面得以成立,为比较视域融合(交集)的确立奠定了存在基础,从而为比较视域的拓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只有建立在互文关系之上,以融合的比较视域为本体的比较诗学研究才是真正学理意义上的互照互识的汇通性研究。  相似文献   
23.
李黄珍 《职业》2008,(10):16
面试是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求职者最亲密的接触、最直观的判断、最真实的感受、最好的筛选时机,都聚集于此.然而,企业为什么总觉得面试中遇不到心仪的人选?自己看中的员工为什么三面之后又跑了?担负着人才筛选与选拔重要任务、肩负着企业的殷殷希望的面试环节,不仅仅让求职者百感交集,同时也让HR们谈之色变.  相似文献   
24.
新诗研究中"古典"概念的模糊,既影响了对新诗古今关系的评判,也使得研究者未能深入分析新诗"化古"的实绩.余光中、洛夫同趋融会古典而各有得失,展现了古典追求下的种种诗艺探索,为思索新诗古今症结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余光中之"化古",侧重意境,尝试约束新诗的诗形,但由于过分削弱诗语的中心作用,导致诗意的"散文化",传达明晰而回味不足.而以诗语为本位的洛夫,尽管并未实现其整体构想,却在长诗<漂木>中获得了独具特色的诗语节奏,在悲喜交集与戏谑反讽的语义结构中,获得了现代诗质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25.
顾世民 《学术交流》2007,(8):133-135
从照应和替代衔接关系的形式化表述角度看,照应和替代的确存在交集现象;厘定构成交集的代用式元素,发现其具有有定性与语义虚泛的特征;发掘形式化表述的语言哲学,"同一性"是照应和替代的共性特征:照应体现"对象的同一",替代体现"关系的同一",照应和替代的交集既虚又实,可用于表述从对象世界到语言世界转换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6.
杨民 《今日南国》2007,(4):54-55
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交集的北部湾及其以南海域的南中国海,除了储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动脉。2006年广西提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为这一区域内谋求一个和平共处、互利互助合作开发的平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忠仁表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取决于能否在各方间形成共赢的机制。  相似文献   
27.
媒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处境尴尬,中国民众对其可谓爱恨交集.民众这种既爱又恨的心理积淀跟媒妁的巫觋身份有关;媒妁之"霉"源于巫觋之"魅".相关神话传说都赋予媒妁以神圣色彩,也让民众的婚姻披上了神圣而合法的外套,但媒妁的巫觋身份又让民众把自己不圆满的婚姻,归罪于媒妁的花言巧语.而媒妁文化的早期阶段即前文字时代,花言巧语绝对拥有口语文化的权威.媒妁的身份从神到巫,从巫到人,再从人到今天的婚姻介绍机构,其神圣乃至神秘性一直处于递减的态势,但民众对媒妁爱恨交集的心理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28.
职业学校绩效考核制度离不开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内容。制度的建立者往往更多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创建制度,而作为基层员工更多从利己(经济的或精神的)的层面考虑得失。如果化二者之并集为交集,考核必将得到绝大多数员工的欢迎。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提出化解的方法:一是帮助员工成长;二是提高员工满意度。而这些和学校的考核制度并无抵触。均可视为学校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的交集。  相似文献   
29.
30.
徐浩程 《决策》2009,(7):20-22
在伍皓背后,是众多具有新闻媒体经历的官员进入政界。这些官员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比一般官员表现得更有经验。在这个公共事件正在被“网络化”的时代,他们将带来什么样的经验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