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2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236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38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226篇
理论方法论   217篇
综合类   2647篇
社会学   226篇
统计学   5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西方政制设计的若干基本预设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世华 《学术界》2008,(1):49-61
西方政制设计是以若干基本预设为前提的,主要包括人性趋恶、权力膨胀、理性短缺、国家邪恶等.正是基于这些并非乐观的思想理念,西方政制设计构建了权力制衡、代议民主、宪政、政治竞争的制度框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理想化的政制设计陷阱.这对研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政治学发展无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2.
53.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4.
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在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目反应理论IRT(Item Response Theory)以强假设为基础,具有经典测试理论(CTT)所没有的众多优点,是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新突破.本文介绍了IRT的特点,以及基于IRT的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omputer Adaptive Test)工作原理、需要解决的难题以及相关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55.
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说成是不变的人性,虽然看到了人性中包含着求生存的自然属性,但是没有指出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没有看到人的本性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6.
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人格内容可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行为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人格结构的特点也是对文化意义的直接反映.以后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人格、行为和适应之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西方的法治产生于近现代,但是法治思想和观念发端于古希腊,经过中世纪长期的酝酿之后逐渐形成和完善。本文对西方法治理论的出发点即基础进行分析和探索,探讨西方的法治理论合理性结构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西方法治理论建构的基础,即人性的预设,保证了法治理论本身的合理化,西方法治理论的基础为二元:即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  相似文献   
58.
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多反映那个时代金钱至上的特点,描写了不同阶层的人对金钱的极度追求和物质享受。小说中塑造的资产阶级冒险家形象也曾一度风靡世界。然而,人们在津津乐道于主人公的勇于开拓进取时,往往忽略了物欲膨胀所导致的人性、情感、灵魂的被扭曲、被摧残。本文从物质财富的贪求、情感本能的空缺、道德宗教信仰的萎缩三个方面,揭示笛福小说中被金钱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59.
《古船》的人学蕴涵在其思想意义的诸多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中的人物形象不但是作品形式构成的主角,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意义构成的主角,是作者极力思考的核心内容。作品文以载人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自身上。《古船》的人学蕴含是其区别于同期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0.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常识的形象,她们构成张爱玲式的"巫母群像",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此倾向的形成,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张爱玲对母性的批判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