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184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073篇
理论方法论   189篇
综合类   2220篇
社会学   205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富有效率和建设性的法律必定生长于适宜的环境中,就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的发育成长而言,理性、成熟、自律的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群体一个不能少,科学理性与虔敬信仰同样不可或缺.追踪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本来面目,深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生活之根,在法律与生活的积极互动中实现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92.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3.
王俊德 《理论界》2012,(3):123-124
对于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莎翁的《李尔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李尔这一艺术形象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体现了不公平的社会和作恶多端的人类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与黑暗的现实的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对于精神的超越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不仅在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呼唤人性的回归,同时突显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善恶"这个永恒命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4.
吴晓凤 《现代妇女》2014,(3):I0026-I0026
《小妇人》在大众通俗类读物里颇受读者青睐,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我认为,一是对拓荒时代美国精神的彰显;二是对人类永恒人性美质的讴歌,三是独具女性魅力的叙事建构,包括女性视角、女性心态等。  相似文献   
95.
李安是第一个在美国好莱坞乃至世界影坛上崭露头角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导演.他的电影题材多变、风格迥异;既能从中获得艺术的审美趣味,又能收获绝佳的票房收益,在华语世界和西方主流社会都得到了很好的认同.文章试图从李安电影的文化特性、影片反映的人性关怀以及与商业诉求的完美融合三方面进行阐述,来引发对于中国当下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96.
李健吾、沈从文和汪曾祺同是"京派"团体中的一员,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和描写"人性"。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以其独特的抒情笔调和文化视角构建起一个充满魅力的"湘西世界",依托乡村,描写人性,建造"希腊小庙",寻找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致力于发掘自然、美好、健康、和谐的人性,关注现实生活和世俗百态,发掘向善的人性。与他们二人不同,李健吾则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剖析人性,揭示人的善与恶、内心矛盾等,凸显人性的普遍与复杂。  相似文献   
97.
以苏童《碧奴》为代表的当代重写“孟姜女”故事的小说群,通过对女主人公真善美的形象与文中人物丑恶的众生相比较,折射出当代社会人性淡漠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叩问人类的灵魂,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孟姜女”故事在作家笔下一次次获得了新生.新时期的“孟姜女”再次向世人昭示着真善美的人性与价值观,召唤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新时代人类心灵的反省.  相似文献   
98.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99.
生死是人性的试金石,在涉及生死问题时,大仁大义、苟且偷生等众生相便很快凸显出来,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可夫的《烈日灼人》与中国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便将人性的善或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两部影片在主题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即它们都表现了政治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选择、爱情的脆弱以及人性的复杂。因此,将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研究政治环境中的爱情和人性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0.
作者莫言希望读者读过《蛙》后,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围绕幼小生命的孕和育交织在一起的,有的为生而死,有的为生而生。小狮子属于后者之一。她是莫言笔下又一个典型的矛盾性人物,愚忠姑姑计生事业与哺育一儿半女的渴望,对母亲身份的向往与能力缺失的遗憾都不可避免地使她的命运融入些许悲剧色彩。但是,小狮子又是书中唯一一个艰难圆梦的女性人物,她通过代孕成功地当上了一位"母亲"。对小狮子形象的解读,有利于揭示一个特定时代中个体的希望与无奈,展现计划生育政策前后一帧帧鲜明丰满的农村百态,进而引起读者对历史变迁带来的有关生与死的人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