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窦娥悲剧成因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一般都从外部因素着眼,较少关注到窦娥自身的因素。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窦娥的人格结构,可以发现其中的复杂矛盾;分析此种人格结构状态与窦娥命运的关系,即可窥见窦娥悲剧命运的另一种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92.
在《铸剑》这篇极具试验性色彩的短篇小说里,结合当时黑暗中国的时代现实,鲁迅先生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浑然天成地杂糅在了文本近乎哲思类的叙事话语中,在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背后,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深刻哲理:和具体的个人一样,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整个人类社会也同样具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层面。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失控,将会带来既定社会秩序的失衡、错位乃至倾覆。只有当社会结构中的"自我"在象征着自律、规范和理性的"超我"的指导下对构成自身的"本我"进行有效的克服,整个社会机体才会重获稳定、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93.
本文结合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心理学、文艺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文化作为一种人格因素在作家人格结构中的形态和功能,提出并论述了作家人格结构中文化遵从和文化背离的修论或矛盾这一传统与创新的文学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94.
基于对西方人格理论的分析、批判,本文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作了尝试性的探索,认为中国人的人格在资质上可用阴、阳来表示,其内容及其外化形式应当包括"仁格"、"观念格"、"他格"等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95.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位作家。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石秀》进行解读,进而探讨石秀性变态心理及其原因。认为,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从《水浒传》里的神坛走了下来,变成了"人",然而却是一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96.
《等待》是华裔美国作家哈金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作品讲述了军医孔林的一生情感变化与纠葛。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孔林的情感变化的深层原因,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通过分析孔林的内心世界,提出孔林要想获得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安详,必须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正确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  相似文献   
97.
由梁漱溟先生口述、一耽学堂整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出版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对我们了解晚年梁漱溟的思想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新材料。而有了新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相似文献   
98.
代情结与中国人的无意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俄底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弗氏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几个工作假设。然而,俄底浦斯情结是普适的还是文化的?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俄底浦斯憎结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无意识领域及人格结构化过程,代情结才是中国人无意识结构中的核心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