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102.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103.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4.
孔子创立仁学是为了把流于形式的周礼安置在人心,他的仁是情和礼的统一,是儒家的道德总汇和境界的至极。王阳明创心学为的也是把朱熹的外在天理植根于心,他的心体是情和理的统一,是道德的汇总和儒佛道境界的融合。孟子提出本心说、尽心之道和良知说等,王阳明心体的一种含义便是心之本然意,王阳明也主张尽心,强调良知的主宰和评判作用。他还承袭了孔孟所倡的内圣外王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105.
差序格局可以从个体中心和社会整体两种视角得到更完整诠释,人格差等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不同”之和的必要前提。“不同”之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落脚点,仁礼纲常以“和为贵”为出发点并以“和而不同”为依归,进而在古代中国和谐景况的建构过程获得语境化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6.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修炼术,即师德建设。中国古代教育先驱孔子的"仁学",对师德提出了诸如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要求,这对于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复兴又面临多元困境的今天,深入探讨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仁学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起始于人类普通的道德情感,并作用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因此,仁学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也是克服当代人类发展过程中种种弊端的重要思想资源.孔子的仁学以其开放、自由的特质确保了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从而以一种兼容并蓄,融通和合的姿态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仁学,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未来和谐、共荣的景象,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8.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礼治思想。孔子还进一步追问了"礼之本",对礼的根据和合理性做出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追问"礼之本",孔子提出了仁学思想,认为仁为礼之本,为礼寻找到新的内在精神。"从周"是孔子礼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孔子又强调了克己修身的功夫,把礼的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孔子"以仁释礼",建立了仁礼合一的思想体系,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9.
谭嗣同是晚清戊戌变法的主导者之一,也是十九世纪末期研究与宣传船山思想核心人物之一。戊戌变法作为晚清青年知识分子与士大夫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运动,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与哲学革命史上的重要一环。而除了西学之外,谭嗣同在推动戊戌变法的时候,实际上是以船山思想作为其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传统哲学基础与精神动力。在谭嗣同的维新变法思想、哲学与精神气质中,船山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代表与西学、佛学一道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道",电影艺术则称之为"器","道"与"器"合称为文化。因此,"道"与"器"结合才能深刻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自身肩负起文化使命的深刻自觉,以及在常态化社会进行文明推进。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观感放射出民族文化内质的魅力,动画电影《兔侠传奇》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浓郁的中国武林风情、建筑艺术、饮食起居及语言文化,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影片蕴含着丰厚的儒家人文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